融古汇今,让千年运河文化“流动”起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

十年前的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历经2500多年岁月延绵的中国大运河,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络绎不绝的船只述说着黄金水道的商业价值,星罗棋布的城市慰藉着河畔人家的市井烟火,灿若星河的遗址见证着沧海桑田的文明变迁……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正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故事。

江苏卫视沉浸式文化探索节目《启航!大运河》正在热播,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川等文化嘉宾以探访形式带观众见证大运河的变化,带观众沉浸式感受大运河这一活态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节目巧妙结合新技术、新手段,以别具一格的创新表达,开启一场纵贯千年、横跨南北的“运河文化漫游”。

从大运河“原点”出发,开启纵贯千年的“运河文化漫游”

江苏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也是运河遗产资源最为密集的省份,大运河江苏段被确定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国唯一一处重点建设区。江苏60%的人口沿运河而居,大运河记录着千年岁月里漕运的辉煌,也见证着江苏这个运河大省的发展变迁。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江苏卫视推出沉浸式文化探索节目《启航!大运河》。该节目通过“国运命脉”“漕通九州”“工业摇篮”“文脉汇流”“拓展文明”等十个主题,围绕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视角,清晰勾勒大运河从起源到发展的脉络,挖掘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蕴藏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展现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与突出贡献,助力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首期节目,单霁翔、西川、梁周洋、张谨、张鹏等一众嘉宾来到大运河的“原点”城市——江苏扬州,一起打卡中国大运河沿线的秀丽风光,从历史故事中感受“运河精神”、探索文化脉络。

一路行船而下,嘉宾们相会扬州,惊艳于古人笔下的瓜洲古渡。这里是长江和运河交汇处,自古就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李白、苏轼、王安石、张若虚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嘉宾们循着古人足迹,准备乘船过施桥船闸,一路上看到载满货物的行船往来如织、烟火气奔腾不息,令他们不禁感叹:“没想到现在的运河依旧这么繁忙!”在与船家交流后,嘉宾们才发现,从古代到现代,大运河依旧承载了一座城市部分航运功能,而这些依水而居的百姓,不仅在大运河上“漂”出生意,更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生活。

以此为始,《启航!大运河》陪伴观众共同开启一场纵贯千年、横跨南北的“运河文化漫游”之旅。在节目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中,既看得到这条世界最古老运河的非凡底蕴,也见证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平凡底色,这恰恰是节目想展示的——千百年来,大运河就是这样缓缓、悠悠地流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田。

江苏卫视总监王希表示:“我们希望借由《启航!大运河》节目作为传播载体,深入阐释传承、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现实意义,为一脉相承的‘运河精神’写下生动注解,同时也代表了江苏卫视在做优‘人文综艺节目带’上的主动破题。”

铺陈“运河百景图”,真实生动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2500多年来,中国大运河以其沟通南北、输送漕粮、润泽民众的强大功用,孕育了沿岸各城市文化。如何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好“大运河”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主题?

此前,传统聚焦大运河的电视文艺作品,主要以纪录片或专题片的形式出现,《启航!大运河》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大幅度创新。节目主创团队从策划开始,就希望用轻松、亲切的探访游览形式作为线索,包裹运河文化传承这一内核,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新语态和新表达,解构厚重、博大、深邃的文化命题,以此拓宽内容的边界。以往电视节目在关于长江、运河、丝绸之路这类文化题材的创作中,多半会采取一期节目聚焦一个或几个地点的模式,《启航!大运河》打破了这种“一期一城”的线性结构,跳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围绕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视角,清晰勾勒出大运河从起源到发展的脉络,这样的编排方式更有利于挖掘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蕴藏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

以“启航”为题,节目组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文化探访团,既展现沿河溯游的真实启航,又有实地探访的沉浸体验,铺陈一幅生动的“运河百景图”。节目组主创表示,大运河本身就是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各个文化领域,这些不同的学科都被大运河串联成一条文化带,有了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解读,才能更好地围绕大运河去讲述关于它的传奇故事。

除了亲历大运河上的船舶熙攘,嘉宾们还在沿线城市开启了“城市漫步”。当他们亲自踏访水乡人家的房前屋后,大运河最真实生动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穿越”回到北宋,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不夜城逛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二期节目中,节目嘉宾单霁翔、张谨身着汉服,沉浸式夜游清明上河园。在复建的“汴河”两岸,北宋时期的盛景被重现,虹桥上下商铺林立,打铁花、吐火等各种表演让两人目不暇接。节目嘉宾西川、张鹏则来到开封鼓楼夜市,不仅吃到了杏仁茶、灌汤包、羊肉炕馍等开封名小吃,还品尝了王安石、苏轼同款美食,在边走边吃中为观众科普:北宋时期取消了“宵禁”,丰富的夜生活开始成为普通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节目播出后,#在开封的城里挖呀挖呀挖#、#开封人一直吃这么好的吗#、#开封没有地铁的原因#等话题引起广泛热议——“居然看到《清明上河图》变‘活’了”“开封不开地铁的原因竟然是地下埋着太多古建筑!”

嘉宾们在运河沿线城市打卡,感受市井热闹,带动更多电视机前的观众前往运河沿线,感受千年不息的生活脉动。节目寓教于乐,融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话题热度攀升,屡屡“破圈”。不少观众在线“催更”,留言表示:“大运河沿线的历史积淀、人文风光,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运河魅力,完全没看够,坐等下一期。”

水脉与文脉交相辉映,科技赋能融汇古今

连接五大水系,沟通35座城市,大运河成为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脉。水脉与文脉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大运河独特的魅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看着运河的波澜,写下这首唯美的《春江花月夜》;“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在扬州瓜洲渡口望着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写下这首广为流传的《泊船瓜洲》;《京杭道里图》洋洋洒洒绘就了运河全貌,既是一幅气势恢宏的艺术佳作,也是带有纪实色彩和使用功能的古地图;《清明上河图》堪称现存最古老的大运河图卷,画面中的繁忙景象展现了运河对于当时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性;《姑苏繁华图》虽未直接以运河为主题,但其所绘的风光与运河紧密相连,展现了运河对于江南水乡繁荣的贡献……水是古代文人的钟情意象,这条贯通华夏大地的大运河,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的“重要素材库”。而节目对这些描绘运河诗画的深入挖掘,更是展示出千年运河承载的中华文化密码。

大运河沿线的古建筑、古遗址、古桥梁等更是不胜枚举。《启航!大运河》借助人工智能、现实增强等技术,对运河沿线历史文物、遗址等进行了数字化的复原及呈现,使静态意象成为可亲可感、可游可赏的活态景观。这些技术形式交融古今,用科技赋能,拓展了主题表达的纵深。

节目组主创团队介绍,当《启航!大运河》涉及历史场景、地理构造、水利科技原理等知识性话题时,这种“活化”的表达便于观众直观感知,也丰富了画面。首期节目中,嘉宾们在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游览时,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展现出大运河的未来景象,引起一片惊叹。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嘉宾为小朋友讲起安史之乱时张巡守护睢阳城的故事,节目辅之以浮雕和石刻画风的CG动画,通过精细化制作,展现出发生在大运河上的历史故事。通过专家的讲述、借用高科技视听语言,《启航!大运河》将运河背后的历史文脉生动呈现在观众面前。

《启航!大运河》还动用了多元、先进的拍摄手法,以增强节目的纪实气质。据了解,节目中采用了大量的无人机低空拍摄、选取性能卓越的长焦拍摄设备、远程收音设备等,保证拍摄过程的去干扰、原生态,让嘉宾们以更加轻松自然的生活状态,投入这趟边走边游、边赏边鉴的文化旅程。这些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文化表达形式,拓展文化场景,将中国大运河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恒久魅力和当代价值潜移默化地展现出来。

悠悠运河,古韵新姿。通过对大运河的全面解读,《启航!大运河》完成了对运河文化的全新整理。物阜民丰、水清岸绿、文脉延绵……如今,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依旧生机勃勃。

热门相关:龙王令之一世至尊   纨绔毒医   爱伴侣   永恒王权   赠我深爱如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