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闲置臭水塘,如何变身了“聚宝盆”

车行在巴南天星镇芙蓉村的山坳里,一条数十米长的条形山坪塘映入眼前。相比年初以前,这一口山坪塘已经脱胎换骨,从臭水塘变成养鱼生财的“聚宝盆”。

整治过后的刘家沟山坪塘

9月26日,巴南区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区黑臭水体整治情况,芙蓉村刘家沟山坪塘是其中的典型一例。这口山坪塘是实现消除黑臭水体,还以盘活利用资源的方式建立起岸绿水清的长效机制。

“以前过路真的是臭,那么密的草都盖不住又黑又臭的水。”村民蒋胜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黑臭水体成了家门口的困扰,村民曾想合力来清理,可苦于工程量大又缺劳动力,也没有经费来源。

山坪塘以前是一个岩蛙养殖户流转土地建的净水保障池,里面种植有净化水的狐尾草,后来老板因资金链断裂造成了水池荒废。由于没有专人管理,狐尾草的根部腐烂,加上常年累月枯枝败叶越积越多,水体渐渐变黑发臭。

岩蛙养殖户资金链断裂,导致山坪塘的土地流转费也无法继续兑现。因为这样,山坪塘涉及的11户村民意见大、苦水多。

2023年8月,巴南区启动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创建工作。天星寺镇在开展摸排调查中,将刘家沟一占地8亩的荒废山坪塘纳入黑臭水体整治中,随即向市农科院、区生态环境局等多方寻求解决方案,最终确定以机械化打捞、清掏等方式进行精准治理。

挖机下塘整治的情景

“挖机下塘清理,费用真是不便宜。”天星寺镇副镇长李如胜说,整个山坪塘整治花了不少钱,要是不建立长效护水机制,极可能返黑返臭再花血本。

为破题解难,镇里经研究采用“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整治后的刘家沟山坪塘作为生态养殖池,以“造血”解决山坪塘整治“贫血”问题。

整治初见成效后养殖了4000斤鱼

“农科院专家说养鱼是好办法,可以吃掉狐尾草根部发的芽。”李如胜说,经过两个多月的整治,山坪塘基本上“活”过来。

今年4月,芙蓉村村集体购入4000余斤鱼苗投入山坪塘中,预计一年后支付村民流转费和专人管护费,还可为芙蓉村经济联合社创收5万余元。就这样,曾经的臭水塘被成功盘活,长效护水机制也有了资金保障。

芙蓉村刘家沟山坪塘只是巴南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的缩影。2023年,巴南区生态环境局依据市级工作方案,结合全区实际编制印发了《巴南区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细化有关部门、各镇街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部门联动、镇街实施、群众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为推动黑臭水体全面清零健全了长效巩固机制。

据巴南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华介绍,巴南区先后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19条,水体面积6044平方米,涉及一品、木洞、接龙、天星寺、二圣、丰盛、石龙、姜家、鱼洞等9个镇街的17个村。目前,涉及天星寺镇芙蓉村、二圣镇巴山村等12个村的13条黑臭水体已完成了整治。

“预计年底前将完成全部黑臭水体整治顺利实现清零。”王华说,接下来工作专班办公室将统筹调度、靠前协调,督促各责任单位落实措施打表推进,确保按定好的“时间表”推进整体清零工作。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编辑:饶治美责编:蒋艳,吴忠兰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