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血漫”的方式,拿下国剧今年最高分|《山花烂漫时》

“蔡蔡,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摆脱命运的方式真的只有读书了!”离高考只剩100多天,蔡桂芝却因为父亲突发脑梗,准备放弃高考;最终说服她的,反而是从高一开始就与之针锋相对、争夺年级头名的谷雨。

仿佛宿命般的羁绊,之前谷雨退学近一年想重回女高的时候,也正是蔡桂芝把自己的笔记送给谷雨,却傲娇地表示“不想点法子补上来,期末拿啥子跟我争”。她们是成绩榜上你争我夺的对手,是每天晚上比着谁学得晚的室友,是报志愿目标时轮流加码的战士,也是彼此惺惺相惜的战友。这样的友谊,让人在这些女孩们身上看到了激扬和热血,也在成绩之外通过女孩们的成长,为张桂梅老师交出了一份隐性成绩单。

而如此热血,也是《山花烂漫时》全剧给观众带来的最强烈的观感之一。如果说《山花烂漫时》带给观众的第一重冲击,是刻画张桂梅老师事迹的真实感,那么随着剧情进一步展开,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勇气和力量,则进一步带来了热血贲张的观看体验。目前豆瓣开分9.0的超高口碑,一举达成今年国产电视剧豆瓣最高分,更印证了观众对《山花烂漫时》品质的肯定,而该剧通过层层堆叠情绪,以一种仿佛“热血漫”的叙事框架,打开了主流价值叙事的全新格局,其实现的“好看”值得参考和学习。

抓情绪:她一路闯关,战胜了那座“大山”

随着女高第一次高考的不断临近,《山花烂漫时》在渡过了前十集的建校危机之后,正式冲击第二个大高潮。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基础差,提分难,对高考甚至缺乏基本认知;从张桂梅到各科老师都没有高考教学经验,也缺乏相关资源。就像当初建校时一样,张桂梅面对的依然是“不可能的任务”,却再一次靠着执著和敢想敢拼,从看似绝望的处境中硬生生拼出了机会,向着不可能的目标发起冲锋。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这种能量,全剧在叙事上采用了一种颇有“热血漫”气质的情绪曲线。

首先是叙事框架。从建校到高考,在最终的“扬”之前都预设几层的“抑”,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情节都没有做刻意的戏剧化,而是基于对真实素材的有效组织。比如马副县长和周局长提议,把高三学生放在南中学习冲刺,张桂梅基于现实考虑已经打算接受,形成情绪上的“抑”;但南中方面只接收优等生、且需收学杂费的要求直接点燃了张桂梅的斗志,不仅保下了女高的独立性,更是立下高考成绩要超过南中的豪言壮语;而在这个小高潮之后,如何实现目标又成为新的“抑”,层层铺垫直到最终高考结束引爆情绪。

每个人都会理解面对现实的屈服,但敢把现实踩在脚下、冲击不可能,无论胜负,都会让人感受到激荡的热血,这也是全剧在叙事上抓住的、张桂梅故事里最大的“燃”。在一层层现实因素的挤压下,最终变不可能为可能,会实现观众情绪价值的最大化,形成一种层层堆叠、循序渐进的叙事框架。

框架之下,全剧也选择了一种相对轻快的叙事模式,实现更好的观看体验。比如在情绪极度浓郁的情况下,往往会用喜剧处理来进行冲淡,比如张桂梅前脚慷慨陈词要超越南中,摔门而出,下一个镜头就是喃喃自语“这一上头啥话都往外秃噜的毛病啥时候能改改”,引得如“刚想哭又笑了”“看得我哭哭笑笑的”等弹幕频频刷屏。

需要强调的是,这绝非淡化苦难与绝望,而是因为苦难就在那里,故事只要平铺直叙地展开,已经能震撼人心;剧集用轻松的方式有所化解,留下的震撼也并不会因此失色,反而会带来一种生活化的烟火气,以及更笃定的、面向未来的希望。

而这种叙事张力背后更深层的肌理,就在于全剧真实的底色,因为故事是真实的,观众才会感受到真切的震撼;这同样需要主创们把握呈现的质感,从大山里女孩们真实的认知瓶颈与成长,到张桂梅的理想主义与社会现实的碰撞,都构成了一种叙事上的情绪堆叠——观众会以各自的阅历感受到现实一侧的真实性,并由此真正理解张桂梅事迹的动人之处。那一刻,谁不是“女高人”?

抓人物:她高举火炬,凝聚起一股洪流

第17集里,张桂梅又一次上门找马副县长了,气得对方直言:“你要不是时不时给我整出点事情来,我还真是不习惯。”在全剧中,张桂梅与马副县长、周局长等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堪称是一大亮点,被网友戏称“华坪铁三角”;此前,张桂梅曾扛着一捆甘蔗来“负荆请罪”,也曾摔过周善群的门、骂过对方脑子里只有“乌纱帽”,不止一次气得两位负责人脑袋冒烟。

看过《山花烂漫时》的观众应该都会同意,该剧刻画了一个非常立体的张桂梅形象,她绝不是一个完人,执拗、急躁,又带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厚脸皮”,能批发锦旗跑到楼盘剪彩现场智讨捐款,每次请领导吃滑肉都是“鸿门宴”;她也是情绪化的,上了头什么话都能说,对谷雨这位“女高001号”的离开也毫不掩饰自己情感上的疙瘩。

但或许恰恰是这么一个人,才能在大山里建起一所女高。她的执著与感性,感染了一群老师一起投身于这所一穷二白的女校,帮助女校渡过了最初的难关,也让两位负责人相信只有她能把女高建好;而让观众看到她的短板和偶尔的无力,也让她的高光时刻更加震撼人心,让她那句“我希望她们提高的不只是成绩,还应该有眼界、心气,不管她们未来何去何从,都要活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深深获得观众的共情和共鸣,肯定她的理念与坚守。

如一块现实浪潮里的理想主义礁石,张桂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这种人物塑造的立体感,会让人相信那些宣言不只是口号,从而带来实实在在的热血体验。

而能够进一步满足观众情绪的点在于,她也在深刻影响着身边的人,让自己这块“礁石”不再孤独。比如学生,本文开篇提到的谷雨和蔡桂芝,就是被她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又比如女高里的几位老师,那场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党员重新宣誓,让第9集被剧迷公认“封神”;包括马副县长和周局长,跑到外地帮女高找省委副书记做汇报,他们的高光时刻,同样有让人落泪的能量。

剧集的真实性在于,其实这些人物也都有各自的犹豫和小心思,却基于对张桂梅理念的认同和对个人的钦佩,加入了这项伟大的事业。如此百川到海,在叙事上形成了一种充满价值感的“旁证”,也给观众形成了更强的情感冲击和代入感。尤其是不同身份的人各自的真实考量,进一步放大了共情的能量,成为一种“以小见大”的代表性,全景展示了在女高发展的历程中,为何高举火炬的张桂梅,身后能够形成了一道洪流,从此浩浩荡荡,一往无前。

抓价值:她的“星辰大海”,每个人都懂

有了好的叙事手法,立体的人物塑造,实现观众认为“好看”最后一环的,是价值上的共鸣和认同,就像“热血漫”会有自己的星辰大海,主人公也需要一种让观众认同的梦想。看起来,这似乎是最好解决的一环,张桂梅老师作为现实中的人物,有太多感人至深的事迹,但如何让这种理念获得广泛的理解和共情,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切入点。

而《山花烂漫时》的选择是,不局限于相对直白、简单的女性叙事,而是跳出来,以一种人性的、普世的价值,充分获得各个圈层受众的价值共鸣,反过来形成一种真正有效的女性叙事。就像张桂梅的女高一样,不制造对立,只解决问题。女性的故事,要用人性来写。

从一开始,这种立意就贯彻在张桂梅的建校初衷上,不只是要改变女性的命运,女性没有学上造成的更严重问题,是导致了山里女性早早嫁人生子,每一代人都只能被困在这片土地上,而无法摘掉贫困、愚昧的帽子。张桂梅的女校,要做一颗带头改变这片土地的钉子。

“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可以让自己不再成为依附他人的藤蔓,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张桂梅要挑战的不只是一座现实中的大山带来的教育困境,更是人心里的“大山”。看到为了三万块钱差点卖掉自己的女孩、被说“克夫”疯掉的女人、拿着低保每日酗酒睡在猪圈里的男人,无论观众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理解改变的意义,理解张桂梅的理念和成就。

所有的铺垫在此完成收束。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构建起一个具有沉浸感的世界,在一路闯关的递进式叙事中,完成观众情绪的一路走高,而这背后离不开价值认同带来的底气。观众会因此理解张桂梅这位校长拉下脸皮去找赞助,会为拿到860万专项拨款陪她一起“拍大腿”,会认同张桂梅不把高三合并到南中的决定。理念如同整个叙事的灵魂,张桂梅的人物理念站住了,整个故事才能站住了。尤其对于当下的观众而言,价值观一致是故事“好看”最关键的一环。

这或许可以成为未来主流价值作品的一种创作参考,对标杆人物去神化、去标签化,用一种大众能理解、共情的方式讲述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甚至可以认为,《山花烂漫时》的出现是今年的一大惊喜,让行业看到了要如何与观众对话,以及当下优质内容应当具备的内容品质与气质。/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