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华文:中国再次当选人权理事会成员说明了什么
10月10日,中国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成功连任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24年至2026年。这是自2006年人权理事会成立以来中国第6次当选。在当前国际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作为创始成员,中国再次当选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人权治理中发挥更多建设性作用的期待。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是联合国最重要的人权机关,在联合国人权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当今世界讨论和审议人权问题最具普遍性的政府间多边平台。作为加强人权保护、促进人权主流化的改革举措,联合国撤销了因政治对抗严重而饱受批评的人权委员会,建立新的人权理事会,以增加联合国人权工作的普遍性、非选择性、非政治化和非对抗性。这是全球人权治理的新潮流、新方向。面对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人权机制中话语权和参与度的提高,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坚持单边主义,先是拒绝参加首届成员选举,后是参加人权理事会一段时间又退出人权理事会,现在又重回理事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大国作用几何?中国始终如一的积极姿态与美国予取予求的作法形成了鲜明对照。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蒂尔克最近在谈及国际人权形势时说,人权政治化、工具化和武器化突出,国际人权保障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挑战。联合国人权机制为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力求摒弃双重标准和将人权视为外交斗争的工具,但是美西方国家仍然不能客观、平等看待发展中国家,使得人权领域的对抗态度和做法有增无减。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成长带来的促进发展和实现人权的巨大潜力应该成为现实。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实现人权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需要包容和谐的精神文明。中国倡导并践行的全球和平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国发出明确、响亮的声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今年6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这是首部全面规定中国对外关系的目标、职责分工、基本立场和制度的基础性法律。这部法律明确写入了中国积极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中国人权观等重要内容,公开透明、确定无疑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态度和“处世之道”,体现了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及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的人间正道。
在时间和资源都弥足珍贵的当下,各国应当顺应历史和社会潮流,通过人权理事会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中国在人权理事会多次推动通过“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呼吁各方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加强人权技术援助;多次推动通过“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呼吁各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推动通过促进和保护经社文权利、消除不平等等决议,呼吁各国促进和保护经社文权利;推动通过“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对享有人权的负面影响”决议,呼吁消除任何形式殖民主义,解决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中国对于美国滥施单边强制措施、非法采取军事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公开谴责。
今年以来,中国已在人权理事会6次发起共同发言,倡导保护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利,涉及人工智能、社会融合、无障碍建设等领域,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共鸣。7月11日,中国大使陈旭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3届会议代表70国就人工智能促进残疾人权利作共同发言,美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也参加联署,表达支持。10月12日,人权理事会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了中国代表80个国家提出的经社文权利决议。这是人权理事会成立17年来首次协商一致通过中国的主提决议。据此,联合国将建立经社文权利知识中心,加强相关能力建设,纠正历史不公。
各国和而不同,应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共同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再次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必将更好展示中国担当,发挥中国作用。(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