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动康复:从服务“专业运动员”走向“人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现代生活方式改变,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对人民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明显。流行病学显示,全球有超过17亿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患者,包括下腰痛(5.68亿人)、颈肩痛(2.23亿人)、骨关节炎(3.43亿人)和骨折(4.36亿人)等,其疾病负担和康复需求远超脑卒中(0.86亿)心血管疾病(0.37亿)等常见病。在我国,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负担更为严峻:(1)15-64岁群体中,约25%的人口受到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2)超过65岁群体中,肌肉骨骼系统的老化、退变会导致跌倒,进而直接致伤、致残和致死。我国每年因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造成的直接医疗开支超过3000亿元,并伴随更高的隐性医疗支出,例如病假造成损失。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涉及社会主要劳动力群体,该病既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又增加医保基金的支出,不利于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并将其放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国务院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以期增强人民体质,将健康关口前移。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体育科学与高科技医疗的融合”是一种新型健康模式,通过科学运动实现疾病的预防与干预。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而言,运动康复则是解决该病的核心技术,成为“体医融合”的最前沿领域。
运动康复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最早于2004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引入我国,用于专业运动员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防治。运动康复是以运动疗法为基础,以运动处方为载体,联合主动肌筋膜释放技术、关节动态松动术等,辅以物理因子治疗(声、光、电、磁、针灸等)的干预体系。
我国的运动康复最早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内系统地用于竞技体育领域。科学的运动康复,可以使已发生严重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运动员加速恢复,尽早重返赛场;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帮助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维持高水平竞技状态,延长职业寿命。这些都为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以及众多国际体育赛事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运动康复也被全球医疗领域推荐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群体预防、早期干预与术后加速康复,助其更好更快地回归家庭与社会角色。不同于“伤筋动骨静养百天”的传统理念,运动康复提倡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早期,积极进行科学的运动,在特定应力和负荷刺激下促进骨骼、肌肉或腱性组织的修复重建。研究显示,运动康复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提高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使80%-90%的下腰痛、50%-80%的颈肩痛、50%的骨关节炎以及30%的骨折患者免于手术治疗。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全民运动参与水平的增加,人民对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运动康复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截至2022年,全国已有53所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平均每年每所高校毕业的学生数量近100人。此外,我国还在国家级和重点区域医疗中心开设专业的运动康复服务。尽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系统建设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与庞大的肌肉骨骼疾病患者群体需求相比,仍存在巨大供需矛盾。如何在运动康复供给端进行创新与变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医疗与体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积极投身于运动康复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中;同时,对广大群众进行运动康复和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科普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和认知水平。此外,我们还应解放思想,把握诸如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机遇,通过“体-医-工”的融合创新克服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实现运动康复跨越式发展,构建具有我国特色和世界领先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防治体系,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相信,运动康复必将走向千家万户,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本文作者是北京体育大学张伟(副主任医师) 晏冰(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