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马丁·雅克:发展对华关系,欧洲需行胜于言

冷战后,欧洲和美国的关系逐渐疏远,因为欧洲寻求建立更加独立自主的地位,伊拉克战争加速了这一进程。这在欧中关系上也得到体现,欧中关系总体上比美中关系更为密切。

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美欧距离的扩大和中欧关系的升温戛然而止,仿佛过去三十来年的趋势突然从历史中被抹去。整个欧洲,从西到东,从左翼到右翼,都掀起支持乌克兰、反对俄罗斯的浪潮。不知何故,我们仿佛回到了冷战时期:欧洲再次期待美国的领导,俄罗斯受到谴责,乌克兰难民受到欢迎,更多的军费开支受到支持,北约受到称赞,芬兰和瑞典申请加入。冷战的真实性和确定性似乎已经恢复,美国和欧洲“肩并肩”,欧洲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这就是2022年的欧洲。然而,随着俄乌冲突似乎将无休止地拖下去,欧洲开始提出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场冲突何时会结束,以及如何结束?

冲突开始的时候,欧洲曾有人猜测,也许中国能推动实现停火,但这一想法当时很快就埋没在支持乌克兰的热潮中。一年过去了,这种想法又重新出现,部分原因是受到中国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握手言和中所发挥的显著作用的鼓舞。如果这种和解是可能的,那么为什么不在中国作为中间人的情况下,让乌克兰冲突也停火呢?

事实上,欧洲对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上的议程的全盘默许,以及它愿意支持(至少是部分支持)美国对中国越来越多的攻击和妖魔化,都在提醒我们,欧洲对独立的拥抱和远离大西洋主义的意愿,仍然脆弱且具有争议。我们对此不应该感到惊讶。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一直望向大西洋彼岸,它与美国的关系有着很深的渊源,至今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然而,世界已经向前发展,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已经今非昔比,中国也发生了改变,发展中国家比过去重要得多。欧洲可能认为它再次处于世界的中心,但如此多的国家拒绝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已经敲响了一个深刻的警钟:世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权力已经转移到其他地方,西方已经是过去世界的苍白阴影。

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一起访问中国,让所有人看到欧洲内部的分歧。马克龙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寻求冻结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反而是肯定了中国在推动和平解决俄乌冲突中的可能作用,强调欧洲应该通过采取战略模糊来独立于美国,并认为“成为盟友并不意味着成为附庸”。为了强调对中国的积极态度和扩大经贸往来的决心,一个由50名商界领袖组成的代表团陪同马克龙访问,并达成一系列广泛的协议。

相比之下,冯德莱恩的态度要相对消极一些。她强调欧洲与中国贸易要“去风险化”(无论这意味着什么),敦促欧洲在与中国的关系中提高警惕,并认为中国与俄罗斯的互动“将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存在明显分歧。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都赞成与中国积极接触与合作。另一方面,东欧国家是强烈的大西洋主义者,这一点因为俄乌冲突而变得更加明显。与以往一样,无论欧盟决定采取什么策略,法国和德国都将是欧盟决定走向何方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的态度有一个显著不同。尽管最近几乎没有美国高官访问北京,而欧洲领导人渴望与中国领导人对话的热潮似乎还在持续。最近一次是马克龙和冯德莱恩,在这之前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更早的是去年11月的朔尔茨。显然,欧洲领导人认识到与中国对话的重要性,在当下美国对中国持消极态度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积极因素。说话胜于沉默;不过,用孔子的话来说,行动胜于言语。(作者是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

热门相关:天龙邪尊   亡国公主穿成王府寡妇:二嫁王妃   重生之男神追妻忙   邪王追妻99次:娘子,等我   天帝龙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