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时萍:让大交流、大合作成为中欧间的常态
近期,欧洲领导人密集访华备受关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中西建交50周年之际来华,拉开今年中欧高层面对面交往的序幕。法国总统马克龙第三次到访中国,与他同时来访的还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领导人首次举行中法欧三方会晤,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此外,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计划于4月中旬访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也表示将“很快”访问中国。中欧领导人保持密切沟通,为中欧关系发展指明方向,已成为推动中欧间各领域交往的引擎。
民间和地方层面更是一番热闹景象。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国际航线逐步恢复,中欧交往一时间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各省市包机争相赴欧洽谈业务,欧企高管密集访华。数十位欧洲商界领袖出席了3月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德国更是组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代表团,宝马、博世、西门子、瓦克化学等集团负责人悉数到场。中欧班列实现逆势增长,截至2022年10月,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4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6.2万列,运送货物达576万标箱,这支“钢铁驼队”以稳定、可靠、高效的物流服务成为中欧产业链供应链大动脉。中西文化和旅游年活动热火朝天,“中法文化之春”如火如荼。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游和外国公民入境游恢复,更多游客将重回亚欧大陆两端,领略美丽风景,结下友好情谊。
然而过去三年间,一些欧洲政客和媒体大肆渲染中国挑战、中国威胁,“脱钩断链”甚嚣尘上,贸易、乌克兰问题等都成为他们攻击中国的工具。中欧之间的分歧有些缘于一时误解,有些则出于长期偏见。
欧盟就对华贸易逆差不断上升表达关切,批评中国的营商环境,抱怨在华欧企受到歧视性待遇。事实上,中国从不追求贸易逆差,当前欧洲对华贸易逆差上升主要是由能源价格高企、欧元贬值、生产成本上升造成的。欧洲近年来不断收紧对华高科技出口进一步加剧了贸易逆差。在中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逐年缩短,营商环境全球排名10年间跃升了60位。而根据中国贸促会的最新报告,45.6%的被调查中企认为欧盟提高了市场准入壁垒,40%表示因为欧盟的外资审查将更改投资计划。
欧方此次明确反对“脱钩断链”,转而强调“去风险”。中欧经济相互依存基于双方经济结构的高度互补性,由市场经济规律决定,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结果。中欧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这种相互依赖不仅给中欧民众带来了巨大福祉,也显著增强了世界经济和全球供应链的韧性。欧盟曾连续16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从未担心对欧盟过度依赖,也不认为这会给中国带来风险,欧盟为什么要惧怕对华依赖呢?人为给经贸合作踩刹车只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在乌克兰问题上,欧方将中国立场与中欧关系挂钩。作为独立自主的大国,中国当然不会接受这种外交胁迫。中国同任何国家发展双边关系都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关于乌克兰危机,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坚决反对核战争,不当军火贩子。习近平主席同马克龙总统共见记者时表示,中方愿同法方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出共同呼吁。相信欧方已感受到中国支持和平的诚意,并从斡旋沙伊和解中看到中国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大国担当和独特优势。马克龙总统发推表示,坚信中国在构建和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欧洲人也在反思。西班牙前外交大臣皮克在西班牙《外交杂志》周刊深刻发问:“是否应该让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听命于美国的利益或骄横恣肆?欧洲承担后果是否有意义?”今年以来欧洲多国爆发大规模抗议,民众对乌克兰危机加剧欧洲经济萧条、通胀高企、民生恶化的忍耐度越来越低。冲突爆发在欧洲腹地,越早重启和谈,欧洲就能早一天摆脱动荡和失血。站在和平一边就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中国支持欧洲战略自主,希望欧洲早日拿出停火止战方案。
过去三年,世界经历了剧烈变化与动荡,中欧之间的分歧和误解也积攒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是,中欧大交流、大合作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历史告诉我们,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在经贸、绿色发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全球治理等很多领域,中欧合作有强大动力和巨大潜力。只要始终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大交流、大合作就能成为中欧之间的常态。
(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欧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