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汤因比式叙事帮不了失落的英国

英国方面在涉台问题上再次做出挑衅举动。英国议会下议院议长霍伊尔日前与台湾地区“驻英代表”会面,并且还将会面的相关照片及文字内容发在社交媒体上,意图博取眼球。

结合英方近期的举动,霍伊尔等人的此类行为反映出英国一些政客为了秀影响力,不惜冒险打“台湾牌”。就在前不久,英国政府更新了其在2021年发布的《安全、防务、发展和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政策文件。相比此前,英方加大了对华事务的干涉力度,文件中5次提到台湾问题。该文件虽再次确认了英国政府一贯的对台立场,即“台湾问题应由两岸人民通过对话和平解决,而不应诉诸任何单边措施改变现状”。但在现实中,英国方面却不这么想,也没有这么做。

从心态上看,英国政客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他们认为一个大而弱的中国才能符合英国利益,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全。早在2021年,英国就把中国定性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强调“中国与英国的价值观不同,对英国及其盟友构成了挑战”。时至今日,这种定性再次升级,中国成为了“影响英国国民生活和政府政策几乎每个方面的划时代和系统性挑战”。经过两年时间,英国政府就把中国从“竞争对手”变成了“挑战者”。

但几十年来中国的内外政策根本没有变,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宗旨没有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决心也没有变,变化的只是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就是这样一个靠和平发展走向繁荣昌盛的中国让英国感到了“安全威胁”,这不是咄咄怪事吗?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在作怪。英国在更新版的“综合评估”报告中把“安全”(Security)作为重中之重,该词出现了196次,而“威胁”(Threat)一词出现64次,“发展”(Development)则只有58次。相比之下,在我们的二十大报告中,“发展”出现了239次、“安全”出现了91次、“威胁”出现的次数是0次。这形成了鲜明对照。英国政府从威胁视角出发看待世界,更多感受到自身安全危机。中国从发展视角出发,更多追求的是奋发向上,而安全问题的根源来自像英国这样视中国为“挑战”的国家,因为它们有干涉中国内政的意图和实际行动。

英国方面除长期干涉香港、西藏、新疆事务外,在台湾问题上干涉的举动有增多的趋势,而且实际是在为“台独”势力撑腰。例如,2021年9月,英国以“航行自由”为名派航母穿越台湾海峡,制造台海紧张气氛。2022年底,英国议会下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率团窜台宣扬“英式价值”,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此外,据媒体披露,2022年前9个月,英国政府通过批准对台潜艇技术出口许可证,使得英国军工企业向台出售了价值1.67亿英镑的潜艇零部件和相关技术,其力度前所未有。一方面声称“为了稳定台海局势”,另一方面却加大武器出售增加冲突风险,这便是虚伪的英国政客们干的事情。

近年来,面对自身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消沉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伦敦感到极度焦虑。它习惯了怀揣殖民帝国的历史光环和身负大国的使命,在“脱欧”后还高调宣称要进行全球战略布局。

在欧洲,英国把俄罗斯视为“头号威胁”;在“印太”,英国政客把中国视为“挑战者”,但也深知英国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上无法匹敌中国,因此想把台湾变成一枚深入“印太”的战略棋子;在中东,英国把伊朗视为威胁,鉴于“伊朗想要拥有核武器”,因此英国必须与美、德等国共同应对这个“危害地区和国际安全的威胁”。

英国政客的全球布局以威胁作为由头,强化“挑战-应战”这种汤因比式的历史文明兴衰叙事模式。不过,按照这种叙事路径,英国政客可能感受到的“来自中国的挑战”只是刚开始。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中英之间的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昔日英国的全球殖民帝国荣光已荡然无存,以创新发展为第一要务的中国仍在继续前行。

实际上,只要伦敦改变心态,转变自己的叙事模式,就会柳暗花明。眼里只盯着别人的“威胁”,不过是英国政客自己构想转移矛盾的话语,只有抓住机遇、务实发展,才能真正化解自身的焦虑。(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

热门相关:驭房有术   福慧双全   盖世双谐   视死如归魏君子   最强神话帝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