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学者罗伯特•库恩: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言出必行
近十年来,我一直专注于中国对其贫困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如何践行其致力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首要承诺,尤其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精准扶贫”工作。
在这个美中紧张局势加剧的时候,美国和中国都有过一些批评对方的言论。但我认为,每个国家积极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得到另一个国家的尊重。这就是为什么,为了读懂中国,我专注于它对穷人的关注。为了增进了解,我一直在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扶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故事。对这样的中国,西方是缺乏理解的。
我发现,讲述中国的减贫故事是消除海外对中国偏见、打破海外对中国刻板印象的最佳方式。这主要由于外界对中国的减贫承诺与行动了解相对有限。一个例子是,一位相当成熟的西方人士看了我提交的一部关于中国扶贫工作的纪录片后,他说:“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国的领导层会关心穷人。”
这部纪录片名为《前线之声:中国脱贫攻坚》,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五级地方组织(省、市、县、乡、村)如何落实中央政策,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纪录片以我的陈述作为开始,我认为对习近平总书记来说,“结束贫困是他最重要的任务”。这部纪录片的结尾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句了不起的话:“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据我所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对消除贫困作出过这样的承诺。
当未来的历史学家撰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编年史时,一个特色故事很可能就是中国的精准扶贫。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有任何人仍然生活在绝对贫困中,中国就不可能实现其在2020年成为小康社会的目标。
尽管中国宣布在2020年底消除所有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自2021年开始,没有犹豫,也没有太多时间来庆祝,中国共产党就从精准扶贫过渡到了乡村振兴。在这一年的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虽然共同富裕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政策,但它的真正目的是改善全体中国人,尤其是农村居民、农民和工人(包括农民工)的生活。
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使约1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对中国来说,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消除绝对贫困确实是必要的,但还不够。中国必须继续与贫困作斗争,减少仍然大量存在的相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主要是城乡之间的差距。
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体现了中国对2035年和2050年的长期愿景,届时中国的国家目标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它由5个令人向往的形容词定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些形容词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振兴的成功。
虽然宏伟的愿景是由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但它们必须由基层官员来实施。随着实地工作的深入,我惊讶地看到当地官员被派往贫困村庄全职负责扶贫工作,往往是两年时间。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年轻干部并不快乐,认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条件不满意或者认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将止步于此。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和他们相处过,他们非常高兴,因为知道自己正在为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事业作贡献,并且基层经历也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由于扶贫涉及的资金多,扶贫工作中的舞弊现象也偶有存在。中国不会允许伪造数据或挪用资金,来破坏其扶贫目标。
在中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即“中央一号文件”(表明政策重点),涉及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民生活,这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有意义的传统。“一号文件”体现了中国对最贫困公民的关注。
今年,“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如何推进三农工作类别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文件提到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
中国的宏伟愿景着眼于2035年和2050年,届时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生活水平应该大致相当。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50年,农村地区应该有强健的农业、美丽的风景和富裕的农民。
这是一个宏伟的愿景,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者是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