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从三个层面看中国共产党的“民本逻辑”
开栏语: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再次彰显了深挚的人民情怀。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在新时代十年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本报今起开设“踔厉奋发 不负人民”专题,邀请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本逻辑是“民本逻辑”。这一深层根本逻辑,实质上体现的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观。这一人民观,可以通过“国之大者”的人民情怀、“执政为民”的理念及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这三个层面彰显出来。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这份深深的人民情怀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人民至上的人民观具有严密的理论论证和内在逻辑,其实质是回答“人民之问”,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心中的“国之大者”。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谈到秦岭违建带来的深刻教训时,首提“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明确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诸多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 “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等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人民生活幸福”,是理解“国之大者”的重要逻辑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大历史观,在战略辩证法的解释框架中,把党员干部作为牢记“国之大者”的主体,紧紧围绕党、国家(民族)、人民的事业发展和前途命运,提出“国之大者”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之大者”,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缺乏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心中没有国家和民族大局,也没有装着人民根本利益和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只有自己的“小算盘”,无视“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前途命运”,把“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放在一边。
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观在“国之大者”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中,让人民生活幸福,主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者,国之根也,国之大也。”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是党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为人民谋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投入身心精力最多的。他指出:“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牢牢扎根于人民
党的十八大成功举行后,习近平主席前往俄罗斯进行访问。在回答俄罗斯记者相关提问时,习近平主席明确回答“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意大利访问期间,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习近平主席深情表达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执政情怀。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也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二十大报告中,这种“民本逻辑”贯穿在其所讲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因为,“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讲得最多的重要论断是“坚持人民至上”。在最关键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重要的论断之一,也是“坚持人民至上”。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执政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观,让人民生活幸福,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理论逻辑。概括起来有四层涵义,且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其内核是致力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聚焦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问题:第一,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第二,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第三,把人民当作根基,牢牢扎根于人民;第四,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人民至上。
其严密的理论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人民;要实现其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执政最大的力量源泉,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要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执政最大的力量源泉,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就必须懂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道理,懂得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之道理,把人民当作根基,牢牢扎根于人民;要守人民的心、牢牢扎根于人民,就必须把人民当作尺度,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是对“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
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观,不仅在新时代十年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而且得到了实践检验。这是全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新时代,是不断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强调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沿着这一方向,中国将在实践中取得更加重大的成效。
第一,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14亿多人口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而且中国正在致力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第二,在政治建设领域,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基层民主活力增强。在民主问题上,我们建构起了“中国范式”,它正在全世界产生影响。
第三,在文化建设领域,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推出了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第四,在社会建设领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随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努力向前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人民群众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鲜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享受到了美丽生态环境这一民生福祉。我们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第六,在党的建设领域,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人心向背是“国之大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执政党来说,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生活幸福,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国之大者”。这也正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本逻辑”。(作者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