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豪:“新太空竞赛”正破坏航天合作
欧洲空间局新任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近日表示,欧空局在预算和政治方面“既没有绿灯,也没有打算”参与中国空间站项目。这意味着来自欧空局的航天员至少在短期内将不会被送入已初步建设完成的中国空间站。
欧空局与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4年,中欧双方签署了包括《2015—2020年中欧航天合作大纲》在内的一系列协议。2015年5月,中欧进一步明确了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的长远目标和实施步骤。
在此基础上,2016年6月至7月,中国航天员叶光富在意大利参加了欧洲宇航员中心组织的训练;2017年8月,德国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与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烟台海域与中国航天员进行了长达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书写了中欧航天交流的新篇章。
这两位欧洲航天员与中国都有着不解的缘分:马蒂亚斯从2012年负责欧洲宇航员中心的中国合作项目起就开始自学中文,因为他清楚,乘坐中国飞船应当掌握中文,就像所有乘坐俄罗斯飞船的欧洲航天员都必须掌握俄语一样。马蒂亚斯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马天”,意思是“天上的马”。
另一位宇航员萨曼莎的中文水平同样出色。2022年10月,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萨曼莎,在社交平台上用中英意三国语言写下了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千古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并配上了她亲手拍摄的地球美景。
此举在国际航天界引发了广泛关注,阿施巴赫当时评价道:“太空是属于世界的,人们无法在太空划定国界,因为太空站、人造卫星这些航天器围绕地球飞行,它们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宗教,超越哲学和历史的分歧。这些跨越和超越时刻提醒我们,太空是高于我们人类生活世界的。”
“太空是高于我们人类生活世界的”,这话说得非常好,但谁能想到就在百余天后,中欧航天合作就遭遇挫折。马天、萨曼莎,还有更多希望进入中国空间站的欧洲航天员,他们的梦想被践踏了。
为何会这样?2017年欧空局还对媒体说,“希望欧洲航天员2022年能进入中国空间站”。显然,问题出在“没有绿灯”上,而预算显然是“有绿灯”的,因为就在2022年11月,欧空局部长级会议刚刚批准了未来三年高达170亿欧元的预算,比2019年足足增长了17%,也是自1975年欧空局成立以来最大涨幅。排除掉一切不可能,剩下的最大可能或许是中欧航天合作 “没有政治绿灯”。
能让欧空局作出这种重大决定的,不会是什么一般的政治势力。我们看到许多美欧媒体在报道这一新闻时都提到“新太空竞赛”一词。这个词听起来很耳熟,去年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新一代登月火箭前,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对媒体大谈“新太空竞赛”,并扯上中国,声称不希望中国先到达月球,“独占月球资源”。而在2020年,NASA就曾宣布将与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签署协议,邀请它们参与美国的新登月计划“阿尔忒弥斯”。不少评论称,美国另起炉灶为登月制定规则、撇开联合国打造“小圈子”引来“太空北约”的担忧。更有美国学者宣称,应该把太空变成价值观输出的高地。
载人航天是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权利最直接的体现,不管是欧洲自己,还是其他政治势力,干涉主权国家在和平利用太空领域的合作,是把自己置于人类的对立面,不义、不智。中国航天的大门一直对愿意寻求合作的国家敞开着: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用上了中国制造的通信和遥感卫星,嫦娥工程为全球多国提供了大量载荷搭载机会,与法国合作的“中法海洋卫星”探索海洋环境奥秘,执行了多年的中欧航天合作大纲更是铁证。
多年来,中国航天一直坚定履行着自己的国际责任:中国空间站对全世界科学家持续提供在轨实验条件;高分一号等多颗卫星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值班卫星行列,能够在土耳其、叙利亚地震这类重大自然灾害中为受灾国家提供灾害评估。因为我们相信危难当前,唯有责任。我们同样相信,只有合作,国际航天事业才能向前;只有团结,人类文明火种才能延续。(作者是航天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