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产业政策能帮助欧洲“抗美”吗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引发的争议正在给跨大西洋关系带来新的裂痕。法案准备斥资3690亿美元对北美生产的电动车、清洁能源产品实施税收减免等补贴措施,被欧洲政界和产业界视作巨大经济挑战。显然,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可能极大提振美国清洁能源产品在本土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对欧洲等其他地区制造业企业形成投资美国的巨大诱惑。在能源危机已然急剧冲击欧洲制造业、欧美间天然气价差达四五倍的背景下,欧洲正难以自控地滑向“去工业化”。
在此背景下,欧洲国家无疑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单边主义倾向和“吸血”盟友乃至全球的本质深感担忧,不少人批评美国外交辞令中的示好“紧密盟友”无比虚伪,并称美国的政策举措是危机重重下的无情背叛。连被认为颇具跨大西洋合作色彩的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都不得不表示,欧盟必须与美国合作“解决法律中一些最令人担忧的方面”。法国总统马克龙则直言不讳地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称作“对我们企业的猛烈进攻”和“分裂西方的行为”。主管产业政策的欧盟内部市场委员布雷顿表示,他对华盛顿无意在“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框架下切实解决欧洲经济关切备感失望。
在言辞上抨击的同时,欧盟和各成员国也希望进一步借助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直接支持,以强化产业政策的方式对冲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对欧盟产业竞争力的不利影响,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直接或间接的补贴政策。马克龙曾多次呼吁欧盟应制定“购买欧洲法案”,以补贴扶持本土企业。意大利经济部长焦尔杰蒂呼吁,欧盟应采取共同的方法来支持竞争力和保护战略产业。较之贸易手段,产业政策在解决欧盟关切上更具可操作性,布雷顿虽然曾呼吁欧盟应就美方“不公平行为”诉诸世贸组织,但当前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停摆的情况下,欧盟很难推进相关程序。而大西洋两岸若因反制措施升级而爆发贸易战,亦会使本已面临多重冲击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事实上,欧盟历史上制定的产业政策或具有产业扶植性质的政策并不鲜见。英法德西等国共同推动和建立的空客公司就是欧盟产业扶植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在清洁能源领域,自2019年欧盟提出《欧洲绿色协定》以来,清洁能源产业就与欧盟的能源政策框架、工业政策框架不断嵌合,欧盟还就氢能、太阳能、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重点领域建立了产业发展政策框架。在产业合作平台上,欧盟先后建立电池业联盟、氢能联盟,将上述产业列为“共同利益项目”,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学界和政策界加强合作。在资金层面,欧盟“复苏基金”和国家援助项目有很大比重用于清洁能源项目和产业投资。由此看,清洁能源行业中欧盟既有意愿亦有基础推动更深层次的产业扶植。
不过,欧盟能否以推进产业政策来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产业冲击仍然要打一个问号。首先,无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还是仿效美方法案制定“购买欧洲法案”,本质仍是通过补助提升本土制造在本国市场的产业竞争力,进而为相关产业的生存和壮大夯实基础。然而,当前欧盟自身经济状况面临较大挑战,通胀高企、制造业萎缩和能源价格高涨等使其经济和能源绿色转型面临不利因素,欧洲经济短期内的黯淡前景也是企业担忧的重要原因。欧盟及各成员国虽继续高举绿色转型大旗,但能源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在危机叠加背景下面临经营挑战,很难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持续转向清洁能源投资。另外,在因援助乌克兰、对冲经济和民生冲击而开支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欧盟和各国财政资源也进一步捉襟见肘。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曾就欧洲围绕《通胀削减法案》补贴的焦虑轻描淡写地表示,欧洲可以和美国“共同构建产业补贴政策”,亦反映了美国自认补贴逐底竞争并不吃亏的心态。
其次,产业投资和转移将综合衡量诸多因素。欧盟当前不仅在产业补贴方面面临美国的挑战,同时能源价格等综合成本也是企业在大西洋两岸重构生产布局的重要考量因素。如果欧盟不能彻底走出能源危机的阴影,则产业补贴拉住企业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数十年来,欧洲与美国因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较为接近,激烈的产业竞争一直是跨大西洋关系的一条暗线,而欧洲对美国在军事、安全、经济等方面的依赖,也造成其在维护自身产业经济的博弈中常常吃亏。近期,欧盟官员在接受采访时抛出美国“靠乌克兰危机获利”的“爆炸性言论”,显示欧洲越发质疑美国是否为其经济领域中值得信赖的伙伴。对欧盟来说,跟进产业政策的补贴竞赛或许无法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真正长远和正确的选择还是以开放、互信的心态拥抱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方。(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学者)
热门相关:完美的他人之秘密交换 泼天富贵 背着丈夫 废柴赘婿是神豪 千金的工地男友是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