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如何打好疫情防控“组合拳”

11月30日和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两场座谈会,分别听取有关方面专家和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对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孙春兰指出,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那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在疫情防控手段和医疗资源准备方面应该做哪些工作?

面对百年未遇的疫情,我国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根据新冠病毒发生发展的趋势,适时打响了“武汉保卫战”“上海阻击战”等系列“战疫”,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当下新冠病毒虽毒力减弱,却呈现出传播速度快且隐匿传染力强的特点。针对这一波全国多地多发的疫情,如何做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坚定打赢这场复杂疫情的“攻坚战”?笔者认为,应打好疫情防控的“组合拳”。

首先,是精准防控传染源。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首要的是控制住传染源。

一要充分认准传染源。目前基本明确的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可以传染给其他人的人就叫传染源。新冠病毒致病者、携带者、隐性感染者这“三者”标定为传染源,包括对一些治愈后又“复阳”转为“慢性新冠感染者”的科学精准管控,仍有不断优化改进的地方。

二要尽早精准判断传染源。采用辅助诊断新冠传染源的技术手段,通过“抗原、抗体、核酸”检测方法,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精准发挥辅助诊断的最大效用。比如对于三种检测,抗原检测其敏感性比核酸检测“低”,而抗体检测比核酸检测“迟”,表明核酸检测仍是当下新冠辅诊的有效手段。当然,在明白核酸检测作为早期辅助诊断新冠的主要方法时,还应补充研发更具效率的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科学精准度。

三要深入开展新冠病毒对人体影响的多中心研究。从疫病的一般规律来说,新冠病毒导致人体危害可能有“三期”,即近期直接机体组织损伤、中期并发多器官损伤、远期人体免疫系统损伤。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新冠病毒对感染者的直接及潜在影响。

四要积极研发治疗新冠的良药。对已发现的传染源(病例)积极精准施药,是防控新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现有抗疫药物的基础上,用好祖国中医学的独特优势,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用的研发思路,发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救助组合方。

其次,是精准切断传播途径。新冠病毒大多通过空气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我国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其中包含了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办法,在一以贯之执行好切断“外途径”传播基础上,还应推广阻断“内途径”传播的新理念。通过“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保距离”等只是切断外途径的感染,我们还应明白新冠病毒进入体内的途径。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先是在上呼吸道,集中在鼻部及咽喉部位黏膜上皮细胞内,在这里复制后逐渐向下呼吸道及肺泡直至入血液,因此,在其从外向内入里的过程中给病毒戴上“内口罩”,无疑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又一举措。

我们倡导在继续加强机体与病毒外线作战防御的基础上,还要戴好人体“内口罩”,也就是在病毒进入人体后,机体皮肤及黏膜、黏液及细胞、抗原及抗体组成的三层防毒屏障,可通过“洗鼻漱口、充足饮水、丰富营养”等获得形成阻隔、切断病毒感染内途径的防疫屏障“口罩”。开展好内外途径“双线合一”阻击,在应对新冠病毒切断传播途径上具有现实意义。

再次,是精准保护易感人群。通常对新冠病毒这一致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人是易感者。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由于易感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最容易被感染的人,故我国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一老一小”格外加大保护力度,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的免疫接种,已纳入国家防控政策。

接种疫苗在减缓传播、降低重症病死率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人们寄希望于根除新冠疫苗出现,亦期待向预防流感那样的计划免疫疫苗的诞生。免疫力是人体扺御病毒微生物的能力,充分调动个体的自主免疫力正是“克疫”之本。自主免疫力让我们的机体能够抵抗外来病毒微生物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调动特殊细胞将入侵之敌(体内细菌病毒和已衰老死亡的细胞、已突变的细胞以及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统统加以吞噬和消灭,这同样是应对新冠病毒还人们内外环境稳定和谐健康的免疫之力。

在打赢新冠防控攻坚战中,要呼吁易感者积极行动起来,在被动被保护的同时,开始主动加强自我保护。良好的自主免疫力是人类化腐朽为神奇的正能量,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人体虽不能在第一时间清除它,但可以通过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与其作斗争,直到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最终打败病毒。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积极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都是改善免疫力的特效药。(作者是国家健康科普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热门相关:重生之逆袭首富   儿子,对不起   重生之无敌医圣   一夜情   隔壁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