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防疫情稳经济,继续坚持“全国一盘棋”
疫情防控近三年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取得了重大的积极成果。今年4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体现了在多重目标中寻找动态平衡的系统论和整体观。不久前,根据疫情的新变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相应地,如何落实好二十条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空间成为要着力解决的课题。
如果回顾过去三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比较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疫情发生以来,经过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各地的统一行动,我们很快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也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当前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要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在新形势下动态优化“全国一盘棋”仍是关键,深化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很重要。
一方面,各地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这不仅有助于稳定社会预期,也有助于稳住就业和民生。稳预期对于经济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在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中,对隔离、风险区、密接人员等等都做了非常明确、细化的规定,这就为地方和基层在执行时提供了清晰的标准依据,也为各市场主体提供预期依据。守土有责不是各自为政,越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优化措施,越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另一方面,各地要全面认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与发展要安全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前形势下要认识到经济要稳住在三者之间的基础性作用。多重风险叠加是目前进行公共管理面临的首要考验,如何对各类风险进行权衡,准确识别各类风险的广度、强度、烈度的变化,进而做出应对措施的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调整是个精细的技术活,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最新的变化去进行动态平衡。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各地政府可根据新形势在稳经济、防范经济风险上释放更多的信号。
当前,新一轮疫情多点散发,再加上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等因素对投资预期、出口贸易等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整体形势比较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相比于刺激消费、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笔者认为尤其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优先发力:
首先, 财政政策可更强调向保民生倾斜。疫情以来,我们的财政政策一贯注重向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倾斜。考虑到疫情“累积效应”,在保基本民生领域需继续加大力度和精准度,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其次,释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更强信号。受国内疫情反复、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等因素影响,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结合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释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信号,对于扭转民营经济预期弱化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最后,继续提高地方政府的活力和积极性,以适当的方式缓解地方政府欠帐问题。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出现欠帐问题,尤其是一些公共服务的付费项目出现拖欠,这有可能带来连锁反应,拖累相关企业后又影响就业,进一步弱化市场主体的预期。就像此前中央政府曾组织清理三角债,当前也应该考虑以新的方式和办法帮助缓解地方政府的欠账和还本付息压力问题。
虽然我们已经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适当扩大财政赤字率、债务率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方面还有改善的空间。尤其是针对上述三方面,可以采取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的措施,形成合力,促进财政政策效果提升,为保民生、激励民营经济和提高地方政府活力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作者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