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卿:解决农产品滞销,关键在疏导流通链
近期,河南、山东、河北等多地出现大量蔬菜滞销的情况,有的地方“菜烂在地里”、为不耽误冬种“地里毁菜”的视频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受到高度关注。目前出现的蔬菜滞销问题,与今年蔬菜产量较去年高且供需失衡有一定关系,更与近期疫情多地、多点、多链、多源散发导致各地疫情防控压力陡增,一些防控措施尤其是个别地方加码的防控措施导致农产品供应链“梗阻”有关。
据笔者初步了解,当前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一些农产品产地或农产品加工厂因封控而无法组织集货发货;第二,一些地方出现疫情后的封控措施使得很多货车司机无法出车,社会运营车辆减少,无车可运或运费偏高;第三,货车司机一旦路过中高风险区,下高速就会遇到反复盘查,进城难、卸货难;第四,目的地城市缺乏中转站,必须由货主拿营业执照、公章来高速路口接货,否则货车将被劝返;第五,农批市场、农贸市场易被管控,城市农产品流通枢纽栓塞,或商超限流及堂食禁止,使得农产品需求受抑制。
农产品流通链连接种植加工“供地”与城镇居民“需地”,如果从整个链条的上中下游来看,当前影响畅通较为突出的因素是中游“运货难”,其次是上游“出货难”,最后是下游“卖货难”。
中游“运货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货车司机的层层加码和部分城市缺乏合理布局的中转站。一些生鲜蔬菜有保鲜期,一旦过长时间被封停在路上就可能变质甚至腐烂,司机一路奔波却成白忙。目前,这波疫情已扩散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长途货车司机几乎很难不经停中高风险区,而中间一旦卡在一个点上就可能梗塞全链。上游“出货难”的症结在于,部分地区“一刀切”式对农户或农产品加工厂进行封控,导致农户无法及时采收、加工农产品,也无法正常集货发运。下游“卖货难”表现在,部分城市或地区不合理的静默管理使得消费经济受到抑制,再加上农批市场、商超限流及禁限堂食,也使得生鲜蔬菜售卖困难。
流通是经济动脉,农产品的流通链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的生计和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一旦商流和物流断链,牵涉面很大,考虑到中西部地区尤其农村经济发展仍然薄弱的现实情况,对于蔬菜等农产品滞销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也已经开始行动起来,调整防疫措施,积极进行产销对接,打通物流堵点;一些行业协会也发出倡议书,助力滞销蔬菜销售。1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再次明确,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要不间断协调,保障主干道和微循环畅通。
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在统筹防疫和经济发展路上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唯有依据国情和疫情变化持续优化防控举措,唯有八方合力、共克时艰。在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农产品流通链畅通上更是如此。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新一波疫情呈现多点、多源、多链传播态势,当前更需要维护好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盘棋”,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的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举措,杜绝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保流通链通畅和促进消费活跃;需要维护全国交通物流“一张网”,落实好交通运输部“五个严禁”,避免交通枢纽瘫痪和物流通道中断。
从供应链层面来讲,农产品上行是供需链上下游一体化协同运转,不是单向运转,既要保障生产供给侧的稳定,引导市场主体有序组织集货发运,也要保持消费需求侧的活力,精准防控,不随意加码限流商超和禁限堂食,维护电商快递、即时配送等民生物流通行便利,保障应急运输绿色通道。
从具体措施上来讲,相关部门需要强化协同,根据农产品流通中的具体梗阻点出台或优化相应的疏堵措施。(作者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