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小县城跑出“独角兽”的背后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力,越来越多的县城正成为诞生“独角兽”企业的新沃土。小县城跑出“独角兽”,不仅预示着我国创新经济的扩散效应不断发酵,也为振兴县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独角兽”一般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独角兽”企业被视为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已成为全球“独角兽”最多的国家之一,这类企业之前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

不过,这种格局正在悄悄改变。“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现在又出现了新趋势,越来越多“独角兽”开始下沉到二三线城市,甚至不少县城正成为产生“独角兽”的新区域。比如江苏泰州、广东罗定还有陕西渭南等地。再如山东烟台的县级市龙口,更是孕育了十多家上市公司,截至2020年,该市累计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0家,省级“瞪羚企业”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如此众多的创新型企业聚集在一个县域经济中,成为“独角兽”产生的坚实基础。

县域经济之所以能够成为“独角兽”新的产生地,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一方面,随着大城市各项成本的攀升,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独角兽”们吸引力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创新创业活动开始出现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县级地区扩散的趋势。而县域经济本身存在不少优势和特点,从人口看,2021年我国县城及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约2.5亿人,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在产业发展上,经过多年积累,许多县城已形成独具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能够有效突破地域、交通、信息等要素制约,也为“独角兽”多点爆发创造了条件。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独角兽”中估值分布最大的细分行业是社交媒体行业,其次是金融科技、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

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在吸引“独角兽”下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中央到地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创新创业环境有了明显提升。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推进县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县城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措施,在吸引投资、引进创新型企业上下大功夫,这些措施涉及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多个方面。这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第一季度新设立的26支政府引导基金中,市县级引导基金设立数量就明显超过地市和省级。而在我国近2000支引导基金序列里,县级和地级市政府引导基金数量也相对较多,分别为570支和866支。在引导资金助推下吸引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县区级的投资活动将会变得更加活跃。 

毫无疑问,县域经济在发展和培养“独角兽”方面仍有相当大的潜力。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县域经济的创新创业环境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特别是在吸引投资和产业方面,不仅要重视引进,更要采取多种措施留住资金、留住企业,高度重视软环境的改善,营造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氛围。如此一来将会有更多“独角兽”从县域经济中诞生,而县域经济自身也能得到更快更好发展。(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热门相关:龙组兵王   辰少的霸道专宠:强婚88次   神级幸运星   豪门宠婚:权少夫人萌上天   帝王娇宠:小萌妃,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