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者黄载皓: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令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自2017年“美国优先”成为美国政府处理对外事务的底色之后,国际社会实际上进入了“各谋出路”的时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令世界陷入对病毒肆虐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恐惧之中;2021年1月20日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其对华政策令中美两国之间的激烈竞争扩散到全球范围;2022年2月24日,人们又目睹了俄乌冲突爆发带来的传统地区安全威胁。
甚至有人断言,国际秩序已经进入“新冷战”状态。对此,还必须对现任美国政府是否会持续推行“美国优先”式的对外政策,国际社会多边主义的机制和机能是否丧失,以两大强国为中心的国际力量是否会组建各自阵营并相互敌视,意识形态和文明冲突是否会表面化,世界是否进入反全球化或非全球化时代等重大问题做出综合判断才能下出结论。
如果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我们正在初步进入新冷战”,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努力阻止这个势头进一步加剧、扩散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努力之一就是不同文化和文明的相互沟通与学习。只有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推动人类摒弃矛盾分歧,找到共同发展进步的动力。
寻求最大公约数,将共同利益最大化
广东省会城市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2012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来到广东视察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在2014年3月举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说,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因此,不论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发展,还是世界各国的合作发展,形成共识很重要,有分歧时必须要扩大最大公约数,寻求共同利益带来的效果。如果不试图改变对方的制度和文明,而是各国根据自己的社会制度、理念、历史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分别承担不同权利和义务,寻求共同利益最大化,那么如同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会提前实现。笔者认为,中国的一大优点就是追求“和而不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其他国家积极参与
中国古代名著《三国志》中《魏书·夏侯玄传》里有夏侯玄和司马懿“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佳话。夏侯玄在政治上提出了“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司马懿认为“皆大善”。“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夏侯玄这句话的意思是,制作羹汤的美味,在于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上下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获益,在于能够相互帮助和促进。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1月于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引用了这一佳话。他说,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而中国的《礼记》中也有“五味、六合、十二食”相互调和才是美味关键的说法。正如古人所言,如果五大洋七大洲的文明和国家能够相互调和,那么人类的未来将更加光明。通过合作共赢,而不是选择像电视剧《鱿鱼游戏》中那种胜者通吃的零和游戏,才能避免文明冲突。正如那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花”只是部分,“百花”才是整体,部分的发展是有限的,要以整体发展带动部分发展。而且,联系具有普遍性,“一花”和“百花”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只有包容百花的特征、特色和特长,才能让所有的花,至少是更多的花绽放,这才更接近春的本质。可见,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意涵。
向国际社会持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阐明了正确的义利观。他说,“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也即,各国应坚持如果义理和利益发生冲突时,将义理置于更优先位置的原则。同时他还提到,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相交融的宏伟画卷。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即使在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从义理的角度出发,对亚非拉等广大欠发展国家进行了援助。现在中国已成长为国际社会的领导力量之一,很多国家对中国抱有很大期待。期待作为大国的中国,在面对难题时,能践行“义理相兼,以义为先”的优秀外交传统。同时,也希望世界更多国家能够践行正确的义利观。
当前,国际社会中不仅经济两极分化的现象并未消除,而且情况正在朝着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新冠肺炎疫情也加剧了这种两极分化。我们不能对因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阶段等领域存在不同而导致的分歧放置不管,要通过“聚同化异”将上述问题有效管控、解决。“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在更高质量的双向沟通基础上对国际治理框架进行改善和改革。未来,至少应建立令所有国家能够维持尊严、受到尊重、能够休戚与共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也是负责任的中国正在呼吁和着力推进的。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朝着未来人类命运发展方向努力推动的一项重要理念。中国重视“和”与“融”的价值观,强调你、我以及大家的概念。这既包括共享发展成果的经济共同体,也包括积极参与地区问题解决的责任共同体,还包括各国人民扩大交流的人文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定义可以更加立体、全面和灵活。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发展、延伸出更多概念,比如按大陆不同建立诸如亚洲命运共同体,然后再分为东亚命运共同体、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等等。同时,如果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根据各个文明和国家语言、接受程度的差别予以深化,或将被更大范围接受。
总而言之,文明之间没有优劣只有特色,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是平等,动力是包容和交融,这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基础。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阐述了文明通过交流更加多彩,文明通过互鉴更加丰富的文明观。进一步阐释,就是文明通过交流促进相互理解,通过借鉴取得发展进步。相互交流和借鉴,是恢复全球治理体系的制胜一招和了解现有强国真诚性的镜子。相互交流和借鉴可以消除外界对中国的疑虑,更好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文明、真心和政策。中国愿意真诚开放、交流和借鉴的姿态,将对中国为国际社会和平繁荣作出贡献发挥重要作用。(作者是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