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春:“欧佩克+”减产,美沙日益同床异梦
“欧佩克+”联盟5日宣布,从11月起将原油产量日均下调200万桶,受此影响,油价应声而涨。对当前深陷高油价、高通胀的美国而言,这无疑雪上加霜;对深受中期选举困扰的拜登而言,这简直就是背后一刀,于是,美国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白宫指责“欧佩克+站在俄罗斯一边”;参院领袖威胁要以反垄断为由起诉欧佩克成员国;两党议员要求撤出驻沙特的美军和武器。近年来,美沙关系频频示警,反映出这对长达80年之久的盟友日益同床异梦。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沙特对美国的信心正在大幅下降。二战后,美国与沙特以“石油换安全”为基础形成稳固的同盟关系。沙特根据美国的战略需求提供石油,美国向沙特提供安全保障。1950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向沙特保证:威胁沙特就是威胁美国;1963年沙特王储费萨尔说:真主之外,我们最信任美国。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美国逐渐实现石油自给和中东战略收缩,华盛顿对中东的兴趣下降了。2019年9月14日,沙特石油设施遇袭,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说:“这是对沙特的袭击,不是对美国的袭击”。2022年初,正值也门战事吃紧之时,美国竟然部分撤出在沙特的导弹防御部队。美国独霸中东的时代已经结束,沙特需要在大国间寻求新的平衡。美国指责沙特“与俄罗斯为伍”,也不完全是冤枉沙特。“欧佩克+”宣布减产,俄罗斯受益颇多,欧盟对俄的石油制裁将于12月生效,同时,因受欧美技术制裁,俄石油生产能力下降,未来几个月俄罗斯既生产不出现在那么多石油,也没地方卖那么多石油。即便不能说沙特与俄罗斯联手对抗美国,至少可以说石油减产决定背后,沙特没有把美国的国际政治利益纳入考量。
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目前是沙特、美国和俄罗斯“三国演义”,相互间合纵连横,时敌时友。2020年2月,美国石油日产量达到1300万桶的峰值,超越沙特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三国总产量约占全球1/3,成为当之无愧的大玩家。同为生产者,三国之间多数时间是竞争对手,少数情况下为合作伙伴。2014年11月,当油价跌到77美元一桶时,沙特与俄罗斯拒绝合作,直到2016年11月油价跌到20多美元,沙特与俄罗斯才转身言和,进而组建“欧佩克+”联盟。2020年初沙特与俄罗斯恶性竞争,油价史无前例地迈向了零元时代,最终美国、沙特和俄罗斯三国被迫联手。沙特此番减产,更多也是从经济利益考虑。今年9月“欧佩克+”已经把日产量目标调低了10万桶,但油价还是从6月139.13美元的高点跌到90美元以下,因而继续减产并不出人意料。近来因全球通货膨胀,“欧佩克+”成员国生活成本和石油生产成本上升,石油“地板价”的预期是80-100美元,此前为70-80美元。可以预料,未来“欧佩克+”还会想尽办法让油价维持在100美元以上,这当然不符合美国利益。在石油三巨头中,美国既是最大石油生产国,也是最大石油消费国,拥有双重身份,也就意味着要进行双重博弈,这也让美沙关系比俄沙关系更加复杂。
未来一段时间,沙特与美国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新能源和旧能源长期共处。在旧能源格局中,能源安全是国家的首要考虑,西方国家与中东相互依赖;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性上升,西方世界与中东可能走向对立。相比之下,中国在新旧两个领域都与中东有诸多共同利益。在旧能源领域,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国;在新能源领域,针对碳排放问题,中国和中东同属发展中国家阵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东产油国近来在改善对华关系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在石油人民币、上游油气资产、长期大宗供油合同等领域均持开放态度。
但是必须看到,美沙关系的变化仍然是量变,远未达到质变的程度,两国关系会长期处于“斗而不破”“边斗争边合作”的状态,“石油换安全”的基石目前也只是出现动摇迹象,并没有完全坍塌。沙特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动产能,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调节者,美国虽然是第一大石油生产国,但还是离不开沙特,更何况,美国在反恐、遏制伊朗、保护以色列等问题上,也需要沙特的支持。当然,沙特更离不开美国,2013年以来,沙特从美国采购武器超过1000亿美元,是美国武器最大的采购国。特别是沙特目前深陷也门战争,根本离不开美国供应的武器。拜登10月6日同记者谈到石油减产事件时说,我们手中有很多牌,但是还没下决心。这可能是对当前两国关系真实状态的表述:美国手中确实有牌,但华盛顿不能同时制裁俄罗斯、疏远沙特、转型清洁能源、维持低油价,而是不得不做出取舍,这恐怕是华盛顿“还没下决心”背后的真正原因。(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