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锋:让公共论辩能力成大国公民好本领
在中外民间交流过程中,近来有一些相关事件引起争议。在交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如何在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同时,提升公民的公共论辩能力,既能向对方亮明立场、讲清道理,又能以良好策略方法开展有效交流,就日益重要。
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想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不同传统背景下的人能处处达成共识、个个和谐无间不现实。但世界又在日益成为“地球村”,中国要不断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必须跟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认知的人打交道。如果想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可能只跟国外友好人士打交道,还要能跟那些对我不了解、不认同的人打交道,还要能够克敌制胜,甚至化敌为友,才是真本领。
爱国是一个人最深层的感情。如果在交流中根本丧失文化自信,信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见到洋人矮三分,崇洋媚外、卑躬屈膝。这样的交流根本不成为真正的交流。同时,作为大国公民,仅仅有爱国的情感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策略、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和平时期,跟我们打交道的往往不是战场上拼刺刀的敌人,而更多是外交领域的斗争对手、商业领域的竞争对手、文化领域的论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既要讲斗争精神,也要讲斗争策略。
首先,需分清楚原则问题和策略问题。分清场合很重要,如果是在外交谈判桌上,一词一句、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国家利益,当然要高度警惕、咬文嚼字,抓住关键、绝不轻退;但如果是在民间交流场合,在与国家利益不直接相关的情况下,也要认识到,不同人士基于不同立场、不同信息源,对不同问题认识不同是很正常的,遇到事关国家利益或民族情感的分歧,要严正表明立场、澄清是非曲直,但只要对方不是罔顾事实、混淆是非,也并不一定非得横眉冷对,从此老死不相往来了。同时,方法也很重要,无论是商业谈判、外交谈判,还是文体、学术交流,真正要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也不能只会金刚怒目,还要会菩萨低眉,要能够把道理讲得比对方更明白、把利害剖析得比对方更清楚、把逻辑运用得比对方更顺畅,把谈判促成、把对方说服。
其次,需分清楚情绪问题和方法问题。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人有喜怒哀乐,有爱憎刚柔。交友往往比树敌难,但不交朋友又不行。人不是孤立的,国家也不是自足的。特别是对于处在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而言,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在一个民间交往空前频繁的时期,每个人都是“外交官”,树立本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仅靠政府部门,也靠社会、靠每一位国民。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一些西方国家人士对中国的傲慢、轻视甚至敌视。对于那些明显蓄意挑衅、信口雌黄、颠倒黑白、仇视中国的人,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怼”回去。同时,情绪很重要,方法也很重要。如果我们也因愤怒而口不择言、出言无状,可能就成了单纯的情绪宣泄,并不有利于斗争和说服的工作。
因此,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交流占据主要地位的和平时期,大国公民的斗争策略、技巧、方法与艺术就非常重要。遵循规则、理性敏锐、逻辑缜密、表达精确,而且能够应对突发意外状况的公共辩论,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坚定自信、敢于斗争,同时还要善于辩论分析,善于讲事说理。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加强公共论辩能力的训练与实践。(作者是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热门相关:明尊 恐怖复苏 99次离婚:厉少,请低调 天赐龙王 别吃那个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