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逼走”外企,印度营商环境伤人害己
近期,不少外资跨国企业要么选择退出印度,要么压缩调整在印度的投资生产规模。从早些时候就宣布要退出印度市场的美国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公司等,到近期宣布要压缩或调整投资的花旗银行、瑞士豪瑞等公司。这些跨国公司都表现出对印度市场的失望。
外资跨国公司退出印度的情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美国沃尔玛、韩国浦项制铁等公司都直接宣布要放弃在印投资项目。彼时的印度媒体对当时曼莫汉·辛格政府发出各种讥讽和怨言。然而时过境迁,以致力于印度经济改革与开放形象著称的莫迪政府,同样也没有摆脱印度经济发展的这一“怪圈”。如果说曼莫汉·辛格政府还由于国大党弱势执政而无法在经济改革上有所作为的话,那么现在执政的印度人民党就完全没有政治对手可以羁绊其经济改革议程。
2014年5月莫迪开始执政后,确实在经济政策、税法、劳工、土地等政策上“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些改革,提升了印度的营商环境,再次激发人们对印度市场和发展前景的期待。印度庞大的市场,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廉价的劳动力,加上相对耀眼的经济增速,导致很多跨国企业期待印度能成为中国那样的世界工厂。然而到2018年年底,莫迪政府开始大规模提升关税,从平均13%的关税提高到20%,以至于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批评印度是“关税之王”。莫迪政府的政策也越来越朝着“国内保护主义”的方向发展,从进口替代政策发展到了“自力更生”的政策。2019年莫迪开启第二任期后,其国内政策受印人党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的影响越来越大,与经济开放背道而驰,最终印度选择退出参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印度国内,莫迪政府以国家安全、税务审查等理由,对外资企业进行各种“经济勒索”。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印边境对峙爆发后,印度更是借着国际政治博弈的大背景,将打击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来扰乱、排挤、敲诈中资企业。
尽管印度打击的主要对象是中资企业,但是无形中也暴露出印度整体营商环境的恶劣,挫伤的不仅仅是中国企业,而是所有国家的企业,打击的是那些愿意安心在印投资经营企业的信心与意愿。从曼莫汉·辛格政府到莫迪政府,印度的营商环境没有实质性改变,暴露出来的仍是政府的系统性腐败、市场规则意识的缺乏,经济政策的随心所欲。最终,外资企业不得不选择退出印度这一是非之地。
不过,印度却非常懂得打地缘政治牌来掩盖其经济政策上的退步。印度退出RCEP给出的理由是不愿参与中国主导的贸易集团;大肆打击中资企业,排除中企加入印度5G市场时,却借口要保护印度的“国家安全”;同时印度积极配合美西方鼓噪经济“脱钩”中国,试图“接盘”美西方从中国转移的企业和产业链。印度从亚太多边贸易协定退出,转向推进与美国盟友签署双边自贸协定,除了已与澳大利亚和阿联酋签署自贸协定外,印度正加紧同英国、以色列、加拿大、欧盟重启自贸协定的谈判。印度不是选择深度融入亚太经济圈,而是寻求融入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
只是美西方跨国企业的商业行为却不会完全遵循地缘政治逻辑。即便美欧日澳将印度看作战略伙伴,但它们的企业却没有将印度看作一个好的投资市场,要么选择减少在印投资,要么选择退出印度。2019 年至 2021 年,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不升反降。
这样的结果似乎是不少“战略家”不愿看到的。两位在美国智库工作的南亚裔观察家在媒体撰文称,拜登政府肯定很震惊于不少外企从印度退出,因为这样的话,印度就无法真正崛起同中国竞争了。这种极度亲印的美国观察家们真是为印度崛起操碎了心。只是,拜登本人肯定不吃惊于印度在经贸政策上的表现。因为他在十几年前就给印美双边贸易设定了50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可如今印美双边贸易量却不足这一目标的1/4。印度经济是否崛起,更关键的是印度自身的政治经济逻辑,而不是美国试图主导的地缘政治逻辑。(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