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整治黑职介,打击就业骗局

“网络刷单兼职”“见面交费”“先培训后就业”……又到毕业求职季,各种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骗局开始频频出现。

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预计有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在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却出现了萎缩,这使得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及成本大幅上升等多种因素冲击,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出现下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从政府到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

然而,就在广大毕业生四处求职之际,各种“黑职介”也在蠢蠢欲动。他们打着“招工”“介绍工作”“实习”等名义实施诈骗。比如一些中介机构在网络上发布“高薪”招聘信息,假称薪资水平、福利待遇非常好,求职者可能直到入职才发现被骗;还有的诱骗求职者面试后,以培训费等名义收钱;还有的“黑职介”宣称可以为求职者找到心仪的工作,等毕业生缴纳了中介费后就消失了等等,各种骗术不一而足。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就业骗局频发的现象,主要还是少数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违规操作,甚至违法操作所致。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和求职人数增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21年末,全行业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91万家,从业人员103.15万人。全年共为3.04亿人次劳动者提供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为5099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专业支持。不过,在众多的职业中介服务机构中,操作不规范者不在少数,甚至一些无营业执照、无固定办公场所、无固定工作人员的“三无”机构也混迹其中。当然,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一些大学生求职心切,认为就业机会难得,对潜在风险估计不足,识别能力有所下降,也是导致“黑职介”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骗子们也正是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态,以各种借口作为幌子,诱骗大学生上当。

因此,严厉打击就业骗局,必须从整治“黑职介”入手。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出,要依法打击“黑职介”、虚假招聘、售卖简历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治理付费实习、滥用试用期、拖欠试用期工资等违规行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专项行动,以打击虚假招聘和“黑职介”为重点,清理各类非法职介活动,为劳动者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市场环境。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相当的理性和警惕性。首先,求职时要选择正规渠道。毕业生要多利用学校、政府提供的官方招聘平台,通过正规大型招聘网站并且选择有相关企业认证的招聘信息,同时可以通过招聘企业的官网等核实信息是否真实。第二,提高警惕,做好背景调查。毕业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工商部门官网等途径查询单位的背景资料;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公司的业务模式有所了解,不能盲目轻信所谓门槛低、薪酬高的招聘岗位。第三,警惕收费,保护个人隐私。正规招聘单位一般在招聘时不会提出高额收费要求,对于要求先交报名费、培训费、体检费、服装费等的招聘单位,求职者要多个心眼,提高警惕。第四,毕业生既要尽可能了解清楚招聘公司的情况,也需要明确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仍旧“中招”,也要及时保存证据,并第一时间报警求助,防止自己权益受到进一步损害。(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