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 陈超:全球基建合作,欢迎良性竞争

“美国回来了!”拜登政府以此口号“领导”了“印太安全”“印太经济合作框架”,并领导着对俄制裁以及对中国的战略竞争。现在,借即将举行的G7峰会,美国方面想“师华长技以制华”,发起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方案”,应对中国的影响力。拜登政府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有一种说法是,美国与其他G7成员预计将投资上千亿美元,可给整个“印太”地区创造巨额红利。拜登政府表示,打算让这一工作成为其在剩余任期内外交政策的标志之一。这项工作将依靠私营企业的资金,和美国政府“相对适度的直接预算拨款”。而且是与理念相近伙伴合作,确保太平洋地区的开放且不受胁迫的区域环境。

实际上,华盛顿发起G7国家搞全球基建,我们非常欢迎,这也证明中国做对了,连美国也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我们也准备好竞争,良性竞争能带来东道国的利益最大化。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是全方位的,不怕竞争、欢迎竞争。另一方面,也要准备好美国是来搅局的。近些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美国出于对抗思维,四处插手、破坏,实际上影响了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美西方不断制造“债务陷阱”“数据陷阱”“基因陷阱”等概念和话术,但并未阻挡“一带一路”合作向前推进,因为很多地区和国家都需要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企图堵别人的路,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路。”

眼下,美国国内的基建都老化了,所谓“两万亿基建计划”仍没着落,新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既不是贸易协定,也不是经济共同体,还不打算遵守多边贸易规则。那么,即将出笼的G7版“全球基础设施倡议”能走多远?如果民主党在中期选举落败,拜登政府又如何兑现承诺?G7其他国家也多面临通货膨胀、经济滞胀的风险,多大程度会配合美国的这场“对抗中国”的游戏?美国发起的倡议往往是美国主导、政治挂帅,且是排他性的,最终体现的还是华盛顿的自私自利。比如前不久举行的美国-东盟峰会,华盛顿根本不考虑东盟国家对美国市场准入的普遍诉求,最后高开低走。

“一带一路”合作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惠民生、得民心。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如果美国能做得更好,我们真诚祝福,并愿意与美国一起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一起为世界人民服务,创造全球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带一路”合作强调“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服务、国际标准”,是全球公共产品。而且,合作方式是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及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特殊性决定的。“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的沿线国家中,有8个最不发达国家,16个非WTO成员国,24个人类发展指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如果一刀切地实行西方倡导的高标准市场原则,那就如同将小孩推到赛场与运动健将一同赛跑,脱离实际。因此,基建合作要实事求是,实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中国主张发展是解决所有难题的总钥匙;规则当然重要,但需不断成熟、循序渐进形成。中国改革所探索出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补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短板,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桶金”,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培育新的市场。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经济学说依赖市场,就好比把孩子直接扔到大海里,结果可想而知。先让孩子在游泳池里学会游泳,具备一定能力后再畅游大海。这就是“一带一路”合作的做法。

整合此前美欧“重建更美好世界”“全球门户”等计划,是拜登政府全球基础设施倡议的出发点,这会带来哪些挑战?

按照美方说法,拜登即将宣布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五点原则:一是以气候视角开发更具气候适应能力的基础设施;二是建立东道国、发达国家及私营部门之间强大而包容的伙伴关系;三是坚持高标准基础设施融资、建设、开发、运营和维护;四是创新公私部门气候投融资模式;五是以气候智能型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复苏和就业。

因此,我们对美国的全球基础设施倡议总体判断如下:第一,就全球基建需求而言,总体不存在替代“一带一路”的问题,但围绕具体项目的竞争门槛恐上升。第二,就全球基建供给而言,西方国家固守“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思维,将为竞争转向合作制造人为障碍。第三,就全球基建“高标准”而言,美欧恐借气变等新议题设置隐形“天花板”“玻璃门”。第四,就全球基建“高质量”而言,“一带一路”建设要防止被所谓空谈高标准带偏。

放眼全球,“一带一路”的前景是竞争的优化,也是斗争的历练。我们准备好了,美国准备好了吗?(作者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政党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