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剑:以“竞争”掩盖“遏制”不是打开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式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鼓吹以“投资、结盟、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日前,美国国际发展署署长多尔在其公开演讲中,再次赤裸裸地鼓噪,美国要在国际援助领域对华“竞争”。

理性竞争,并不是坏事。但当前美国一些人操弄所谓对华战略竞争,是以打垮中国、谋求“完胜”为目标的“零和竞争”。他们打着“民主”、“人权”旗号,在各种场合抹黑攻击中国政治制度、民族宗教政策等,妄图让中国自乱阵脚,陷入国际孤立。

但中国非但没有生变生乱,反而愈来愈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非但没有被孤立,反而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深。今年前5个月,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8.1%、7%、10.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16.8%。

中国内外政策的出发点不是谋求霸权,超越谁、取代谁,而是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并同所有有意愿的国际伙伴,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能够获得本国人民95%以上的支持率,“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以及对外援助行动等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原因就在于深得人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近期的一则民调。该中心就美国民众对联邦政府满意度开展的调查表明,仅有20%受访民众相信政府“几乎总是”或“大多数时候”会做正确的事情,60%民众对政府表示失望,75%的民众对国家现状感到不满

这两天中美高层就外交、安全等领域有关问题,分别进行了对话沟通。中方明确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并不是害怕与美方竞争,而是因为美国一些人将对中国的遏制,包装成了与中国的“竞争”。这种以竞争之名行遏制之实的做法,是欺世盗名。

对此,不光中国人反感,美国国内不少人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任何竞赛首先是不断超越自己,才能不断超越对手。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得到人民支持,才是国与国竞争的应有之义。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困难重重,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益的战略竞争形式,呼吁中美开展积极正面的竞争。

美国国家利益中心希尔认为,美对华战略不能陷入零和思维。中国对美构成挑战的规模、范围和性质,并非如布林肯所设想,且挑战不一定是威胁。中国始终倡导多级世界,并不想将其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取代美国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若不弄清这些基本问题,美国的“投资、结盟和竞争”战略,将面临严重误导和事与愿违的风险。

基辛格也发出这样的呼吁:应认识不同意识形态及其理解方式的差异,将其用于分析问题本身的重要性,而不是使其成为对抗的主要原因。

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好好倾听这些理性声音。日前,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参访了故宫,随即通过微博表达了对故宫及其所藏文物的赞赏。其后,伯恩斯乘坐“复兴号”高铁去武汉,同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对中国高铁的赞叹。这应该说是打开中美关系的可取方式。

对于中美这样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差异悬殊的国家,多从尊重欣赏角度去看待彼此,而非试图改变对方,将更有助于稳妥处理两国关系,使之更好服务两国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