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乐风:任何时候,统计工作都要实事求是
日前,国家统计局严肃通报了对河北、河南、贵州有关地区统计违法案件情况,重申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要始终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这份通报的有关情况,是在2020年和2021年统计执法检查中查实的,但在新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当下,仍具有非常强烈的警示价值,要引起重视。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宏观调控的安全线,必须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对任何形式的造假都要“零容忍”。这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几乎等同于常识性认识。可在违法案件通报中,我们居然看到有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强令统计调查对象编造虚假统计资料”,有关人员“转移、隐匿、毁弃相关证明和资料”。这些胆大妄为、触目惊心的做法,不仅让统计数据质量打了折扣,还严重影响到统计调查和分析的科学性,甚至会冲击统计监督的有效性。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应当讲,在常态化发展阶段,少数几个数据“报喜不报忧”,大概问题不算大,大多也会在后期重新核算中得到“矫正”。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各方面政策加码、监督检查力度也跟上来,“受不了”的地方往往就爱在数字上动歪脑筋。比如投资的实物工作量、信贷的投放节奏、资金的配套规模,都会存在“省压市”“市压县”“县压乡镇”式的压力传导。反过来,倘若搞成层层的数据反馈造假,那就必然会层层累积风险隐患和问题矛盾。
道理并不复杂。调控决策依据的是经济数据的有机运动,宏观上的力、度、效是“三位一体”,要根据微观上的反馈实时调整。统计数据的些许夸大,都会直接干扰到调控的判断,包括但不限于利率的调整、减税的规模及阶段性优惠政策的延续,既透支统计的公信力,还会稀释逆周期调节的效果,更可能错失宝贵的机会窗口。所以,对通报的案件必须引以为戒,坚决守住财经纪律的“高压线”,进一步加强统计督查,靠高质量统计数据来准确监测评价经济运行状况。
话说回来,绝大多数干部是在苦干、实干,胆敢顶风作案、幻想“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毕竟是少数。一方面,要保持高压态势,露头就打,明正典刑。另一方面,也要优化绩效考核办法,改善压力传导机制,适当增加对政策落地生效的时间和过程的容忍度。同时要加快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各类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让弄虚作假者无处遁形,也给勉力作为者减减压,允许说实话、报实数、道实情的地区喘口气,并获得更多的激励。
下行压力越大,统计工作越要实事求是。对各地二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将由国家统计部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分省公布。为此我们希望统计部门始终坚守数据质量第一准则,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我们更懂得“敲钟问响看头雁”。地市一级处于落实调控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地市主官尤其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支持配合统计部门的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自疫情以来,中国经济受到的伤害不小,决不能再受到数据造假衍生的“二次伤害”,迫切需要举一反三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杜绝形形色色的弄虚作假与“数据公关”,发挥好统计监督重要作用,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信息支撑。(作者是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