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钺:西方占优的国际体系正在逐渐松动

围绕俄乌冲突,国内舆论很是活跃,相关研究大致呈现四个特点。

第一,临时研究多。我们研究俄罗斯、乌克兰等领域的专家虽然有,但总的数量并不多。对于乌克兰局势的发展变化,大部分声音背后缺少长期跟踪研究和推演,不少研判是在乌克兰冲突爆发后才开始的,很容易对俄乌双方的行动作出不准确的判断。

第二,数据依赖易致误导。现在对俄乌局势的分析大多从数据出发,形成数据依赖。人的思维胜过数据,如果不能胜过数据,智能技术在计算数据方面,远比人脑快,所有结局只用数据和智能技术便可得知,也就无需人脑。例如,甲午战争时,对比双方军力,如用数据分析,只会得出北洋水师获胜的结论,但事实恰恰相反。抗美援朝时,我与美军武器装备差距极大,若用数据分析,会得出美国获胜的结论,然而美国失败了。还有,抗美援越时再次出现以弱胜强的结果。这些都说明,数据虽然重要,但如果形成数据依赖就会走入误区,更不能仅依数据就进行决策。以往的多次战争表明,决定战争结果的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而是人;决定分析结果的也不是数据和智能技术,也是人。当然,这并不代表否定新式武器的作用,新技术、新武器等在战争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看它们掌握在谁的手里。

第三,过高估计经济(金融)制裁对俄罗斯的影响。金融制裁能够发挥经济核弹威力,通常发生在和平状态下,对西式经济体系高度依赖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实力弱的国家和地区身上。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其他国家进行过无数次制裁,除了少数几次制裁外,美西方的制裁多多少少都取得了一定成功。美西方制裁于是在人们心中有了近乎出手必胜的形象。这次对俄罗斯的制裁,大部分人理所当然地套用过去的经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俄罗斯经济与西方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能源、粮食等基础性资源领域,其他领域的经济关系虽然相对紧密,但俄罗斯已提前进行去美元化、去西方化等方面的准备。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当大国下定决心时,起关键作用的是基础性资源,即能源和粮食。让动荡持续,对掌握能源、粮食等基本资源的国家有利,对依赖金融的国家不利。而俄罗斯恰好是掌握基础资源的国家。这种情况下,经济制裁日益会成为双刃剑,双方都难受。

第四,过高估计非西方国家对西方的顺从程度。事实上,不要过高估计非西方国家对美国及西方的顺从。有西方人士道出非西方国家的心态,大多数国家只不过迫于西方压力,不敢反抗,只能采取顺从的态度和行动。但现在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综合力量与美国接近,军事差距在缩小,全世界的非西方国家都看在眼里。中俄合作必然重塑世界体系,向有利于中俄以及其他非西方国家的方向转变。俄中印伊巴等国进行合作,则整个欧亚大陆将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对国际格局强有力的影响。

西方国家明显感知到俄乌冲突有可能动摇西方占优的国际体系,因此想重演让俄罗斯陷于当年阿富汗战争僵局的局面。它们一方面加大制裁力度,一方面宣扬这场冲突将持续数年,试图以拖待变。但这次拖不起的可能是西方,而非俄罗斯。过去苏联在阿富汗战场陷于被动,除了战争本身的一些原因外,很大程度也与当时中苏关系欠佳有关,苏联被迫在多线应对西方在全球的围攻。

综合分析,俄罗斯与西方打交道五六百年,本身是欧洲的一部分,对西方的了解远胜于其他东方国家。当前的乌克兰局势不仅关系到俄罗斯的未来,更涉及到国际体系的重塑问题。西方占优势的国际体系有可能逐渐松动。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一边,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并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推动局势降温;各方都要全力避免冲突激化、扩大化,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中国欢迎一切有利于劝和促谈的努力,有关各方应该支持俄乌双方通过谈判实现和平。中国传统上讲究以和为贵,但西方传统上习惯以实力说话,也就是以打为主,谁有实力谁说话,谁有实力听谁的,这是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也是近两百年来西方建立的国际体系的规则。这离中国人自小就知道的要讲道理的价值观还差得很远。(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