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别拿所谓“中国在乌投资损失”编故事
“俄乌战火已经造成中国在乌克兰投资损失100亿美元以上。”近日,随着某些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的宣扬,这一说法在网上流传较广。然而,只要认真核对有关统计资料,就不难发现,这个说法与事实相去甚远,近乎信口开河。
按官方统计数据,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存量尚不足上述传言投资损失百亿美元的1/50,在剔除波罗的海国家后的12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排名倒数第四,十余年来在乌克兰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也只有40多亿美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成长为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原本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初最早投以关注的地方。乌克兰也原本被普遍视为独联体各国中经济发展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潜力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家。然而,乌克兰在独立后宏观经济不稳,营商软硬环境不佳,经济增长滞后,导致它在国际投资者眼里不仅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不佳,且政治性风险比较高。因此,中国对乌克兰贸易和承包工程只有一定发展,直接投资至今规模甚小,甚至落后于大多数独联体国家。
根据我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编制的《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从2012年末至2020年末,中国在乌克兰直接投资存量仅从3314万美元增长至1.9034亿美元;2012—2020年间,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年流量只有4年超千万美元,最高的2019年也仅有5332万美元,2015年为净流出76万美元。这样的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中国在乌克兰直接投资资产如何能够因为战火而损失超百亿美元? 即使将香港中资企业对乌克兰的直接投资一并纳入统计,中国在乌克兰的直接投资存量也增加不了太多。
中国在乌克兰承揽了一定数量的工程建设项目。根据商务部《2020年度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统计公报》,2008—2020年,中国每年在乌克兰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均高于1亿美元,13年累计完成营业额42.414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95.5933亿美元,接近100亿美元。但这是中国对乌克兰的服务和相关建筑材料、设备等出口,与对乌克兰的直接投资有着本质不同,签署的工程承包合同日后未必都能全部履约。中国承包一个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不等于中国承建了整个基础设施,更不等于整个基础设施都是中国资产。
那些宣称“俄乌冲突造成中国在乌投资损失百亿美元”的自媒体博主,大概是把这些混为一谈了,把有中国企业中标承建部分的基础设施、中资公司使用的码头等设施都算作中国资产,把中国对乌克兰的出口都算作中国投资。如有的视频宣称中国“投资”哈尔科夫地铁项目,实际是中车唐山公司2020年6月中标哈尔科夫地铁车辆采购订单,将为哈尔科夫地铁系统提供40辆地铁列车、备件、工具及配套服务。
不仅如此,中国在乌克兰的直接投资均属企业行为,并非政府投资。那些视频、公号等自媒体在宣称“俄乌冲突造成中国在乌投资损失百亿美元”时总爱渲染这些损失是“纳税人的钱”。这种说法有一时煽情之效而有利于吸引阅读流量,却背离了实事求是。
作为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对包括乌克兰在内所有国家的直接投资,也理所当然应当关注自己在海外资产的安全,但没有基础专业知识的夸张和完全虚构无助于改善中国海外资产安全,反而会起到反面作用。(作者是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