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丰:临界点风险面前更需行动

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发布了《2022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报告。这是IPCC继去年8月第一工作组发布《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今年2月第二工作组发布《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后,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最后一部分。

去年第一工作组发布报告后,其结果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很着急,他警告说:“这份报告是向人类发出的红色警报。”而今年这份最新报告则让他更不乐观。原因在于,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要求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远低于”2摄氏度范围内,如果可能,最好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然而,这次发布的报告显示,人类可能已经错过了这个窗口期。报告发现,到2030年前后,地表平均气温的升幅就将达到1.5或1.6摄氏度,这比几年前的预测提早了10年。而且如果到2030年以前,世界各国不加大减排力度,不但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会落空,甚至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也将难以实现。按照当前世界各国的减排政策,在本世纪末全球升温将达到3.2摄氏度。

这次IPCC报告首次强调了“临界点”的风险,一旦超过温度临界值,可能导致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去年多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德国山洪、美国山火,将会以更大规模出现。全球气候危机造成的超级风暴、旱灾肆虐以及水资源短缺等灾害,将会使世界30多亿人受到影响。

从国际形势来看,今年更不乐观。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又面临新的通胀和下行挑战。俄乌冲突让难民潮和军事威胁浮现,全球秩序在二战后出现罕见不稳定。由于俄乌冲突,欧洲能源价格在去年出现“能源危机”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能源价格高企、供应难以保障,根据欧盟经济智库布勒哲尔的最近调查,许多欧盟国家已经降低了能源税,连德国这样应对气候变化非常积极的国家,也在考虑是否恢复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

人类能应对日益逼近的气候变化危机吗?一方面不少人很悲观。美国总统气候特使克里称,这份报告是“我们星球的决定性时刻”,并警告各国政府必须加快行动。另一方面,联合国气候变化第26届缔约方会议主席、英国内阁大臣夏尔马等人则发表联合声明认为“气候行动之窗尚未关闭”。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通过及时、大规模削减排放的国家,不但可以实现限制全球变暖的要求,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能以可持续方式发展。

因此,应对气候危机,人类并非无能为力,关键是有政治意愿,推动采取行动。今年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即“里约地球峰会”召开30周年。30年前,178个国家的1.5万名代表与会,其中118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那场历史性的“地球峰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要为子孙后代造福、走人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希望在30年后,各国政府还能拿出当年面对人与环境问题时的勇气,切实采取行动、履行承诺,改进不良的全球能源结构,转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或零碳经济。人类正处在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但正如古特雷斯秘书长所强调的,人类未来能否实现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将取决于各国现在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作者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