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中国站在冰雪运动的新起点

北京冬奥会的圣火渐渐熄灭,人们在过去17天中的兴奋和激动难以平静,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已经有人开始算账,算经济账,也算体育账。

从专业角度说,一些项目的世界劲旅都知道中国体育有“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的传统,他们已经察觉到多了新的竞争对手。

从发展战略说,金榜排位起伏是正常的,波峰过后能否避免出现低谷,或许比冲上巅峰还要难。

从带动作用说,举办冬奥会是一次契机,把握机会的难度绝不逊于创造机会,实现突破后要不断思考如何使新格局成为可持续。

冰雪运动是体育的一部分,中国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具备开展冰雪运动的基本条件,能否成为体育大国,当然必须包括广泛、活跃和较高水平的冰雪体育。在加快迈向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当然必须接受冬夏两季奥运会的检阅,取得有影响的成就。

回看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成绩单,不同项目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短长,未来发展前景也不尽相同。

——9项冠军的结构是冰4雪5,雪上项目的金牌数头一次超过了冰上项目。但历届冬奥会金牌收获的记录反映出在中国冰雪运动结构上,冰强雪弱的局面与重冰轻雪的态度相互作用,不是一次冬奥会的结果就能彻底扭转的。自从申办冬奥会成功以来,由筹办冬奥会带动的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中,对冰与雪的关注和投入已经没有很大差异。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雪上运动的人才选拔、培养及其质量一定会明显好于当下。

——5枚雪上运动的金牌全部出于技巧类项目,在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带有越野滑雪内容的冬季两项和北欧两项以及高山滑雪等主要比拼体能的比赛中,中国运动员几十年来没有多少亮点,长距离和耐力性项目发展滞后,也确有身体特点的先天不足。北京冬奥会竞技成绩超过预期,一些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此感召下,尚处于落后的项目正逢从未有过的有利形势,有了空前的发展动力,提高训练质量和竞技水平是有希望的。

在国际奥委会的评价中,不仅赞扬中国克服疫情困难,为成功举办一届冬奥会付出的努力,也十分看重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口迅速增长。巴赫主席欣喜地说:“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大国。”

成为冰雪运动大国,其标志既有规模,也讲质量,既要看发展水平,也要看文化理念。筹备和举办冬奥会促使冰雪人口快速提升,这是特殊时期的特例,过后肯定会放缓,中国需要打造相对稳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冰雪运动常态。人们期待一个举办过冬夏两季奥运会的大国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有所奉献和担当,实现奥运遗产价值的最大化。

建设冰雪运动强国,这是迈向体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冰雪运动必须制定切实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批优势项目,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和竞争力,带动一些落后项目摆脱拖后腿的状况,争取在冬奥会奖牌榜上缩小与冰雪运动发达国家的差距。

无论“大”还是“强”,都不是简单的体育概念,不只是体育领域的期待。在打造冰雪体育文化、创新冰雪运动科技、研发冰雪设施器材等方面,中国都需要挖掘自身,形成有力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

民间有言,“冬练三九”,中国人强身健体,从不惧天寒地冻。北京冬奥会是一部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极好教材,它将指导全社会,特别是教育青少年,热爱冰天雪地,勇敢爬冰卧雪,中华民族必将以又大又强的健硕身姿立于世界东方。(作者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