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三明治之争”折射英国复杂现实

英国保守党刚上任不久的党首凯米·巴德诺赫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称英国“国民食物”三明治“不是正餐食物”,还说她更喜欢吃牛排。这番言论随即在英国国内引发争议,英国首相斯塔默也站出来“声援三明治”。首相府发言人回应说,首相“对午餐吃三明治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英国传统”。通常来说,对于某种食物的好恶,往往是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即便有所争论也大多存在于社会舆论层面。但为什么英式三明治这次却在英国上升为某种形式的“政治争论”?事实上,这折射出当前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切实关切和复杂现实。

首先,英国历来重视本国文化和其他各类传统标签。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本土各种产品及其相关产业的“文化历史属性”,依托科研机构、产业界等对其历史进行挖掘和包装,并借助英语的国际传播优势和一度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地位,持续加以推广。诸如红色电话亭、英国卫兵熊皮帽等富有英国特色的器物,都成为英国的文化符号和国际标签。这个过程还伴随着不断的商业化和变现,甚至帕丁顿熊、彼得兔、哈利波特等现代创造的文化形象,也在文化上广泛传播、在商业上赚得盆满钵满,并对英国国际形象起到一定提升作用。

至于英国食物,虽然常被调侃,但英国仍希望从中挖掘文化和商业价值。一提到三明治,英国媒体上往往就会出现“三明治最早起源于18世纪一位爱打牌的英国贵族”的故事。英国也早已形成某种“三明治文化”,比如在其“诞生地”——英格兰肯特郡小城三明治(Sandwich),每年都会举办庆祝性节日。英国美食作家比·威尔逊在《三明治:一部全球历史》中说,“没有哪种食物能像三明治一样,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如此紧密”。

其次,“声援三明治”体现英国政界主流对本国传统产业和经济模式的力挺。根据英国学者的说法,三明治从贵族门庭进入寻常百姓家,主要是因为工业化进程中高节奏的工作推升普罗大众对于快速、方便食物的需求。三明治作为食品的产业化,也恰逢20世纪80年代英国大搞新自由主义以及经济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时代,整个产业随之快速发展。现在,英国三明治产业的经济效益已经从21世纪初的10亿英镑激增至80亿英镑,并给英国带来大量就业岗位。

因此,这个依托本土需求和文化传统、借助工业化和商业化模式兴起的行业,在英国舆论主流看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动力。英国《金融时报》甚至参照三明治产业面临的成本问题,来分析脱欧、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对食品行业用工、成本、需求等带来的挑战。于是,在工党政府将提振经济作为执政重点、格外注重培育增长动力的背景下,三明治等“特色产业”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需要加以扶持进而有助于促进英国经济的抓手。

第三,“三明治之争”还折射出英国政治生态中“小物项也会被泛政治化”的趋势。在经历脱欧和保守党14年执政后,英国国内政治的碎片化和对抗化加剧,保守党与工党之间、甚至各党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断寻找新的议题作为博取选票、攻击对手的抓手,核心话题从脱欧到经济再到移民等不一而足。在此趋势下,某个政治人物的争议性言论很容易被对手或舆论抓住、利用。 

事实上,一些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本就认为食物和进食方式等带有一定的阶层烙印,其中甚至交织着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乃至道德争论。三明治在英国的独特文化属性和经济社会标签,更是使其容易变成一个政治议题。保守党党首巴德诺赫这次的言论不仅招致三明治产业界批评,还被工党朝着“不接地气”“高高在上”的方向渲染,斯塔默等工党高层也借机塑造本党“重视传统”“贴近选民”的形象。而在此前,包括保守党人在内的英国政治人物都曾借三明治展现“亲民”形象,比如前首相苏纳克一再自称“三明治的忠实爱好者”;前首相卡梅伦在采访中亲自制作过三明治;2015年选战期间英国工党时任党首米利班德进食培根三明治时的吃相曾被网民调侃,并被保守党借机用来推进于己有利的政治宣传。可以想见,鉴于英国国内政治的碎片化和对抗性不断加剧,类似“三明治”这样的争论发酵成更大层面的政治议题,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在英国政坛出现。(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