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卫列:产业互补性是中美清洁能源合作重要抓手
不久前,中美两国政府代表签署议定书,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延期5年。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也表示,“中国和美国可以一起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无论这话意有何指,都表明了全球治理离不开两个大国的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其中之一。
《2024年全球碳预算》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人为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为416亿吨,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美两国的排放量占比超过40%。加速清洁能源转型、开展技术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是在未来数十年内实现温室气体显著削减目标的唯一道路。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温室气体排放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今,化石燃料时代正逐渐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过渡。到2030年,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提供80%的新增发电容量,而中国是清洁能源和低碳转型的主要领航者。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国,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贡献了超过一半,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等组件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中国的优质新能源产品供给,有力促进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的利用方式标志着文明演替的历史进程。目前,人类正处在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当务之急是要由过去的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加强国际合作尤为重要。
中美两国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存在。随着中美各自公布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一致的目标为清洁能源合作打下了战略基础。
2013年至今,中美就气候问题先后发表了多份联合声明,2024年还启动了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并召开会议,就双方在清洁能源、能效提升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进行布局。美方在太阳能、电动车、储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上有深厚的积累,但清洁能源装备成本较高;而中方有着完善、高效的清洁能源供应链,可再生能源制造业全球领先,双方产业互补性凸显。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例,该州制订了2045年年底前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计划。在这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设备生产与装配经验,电动汽车供应链也全球领先;而加州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方面也拥有不少领先技术,还有成熟的碳金融和碳市场交易工具,高度的互补性成为双方持续接触、推进合作的重要抓手。
中美双方若能加大合作力度,将极大推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对落实《巴黎协定》各项目标、推动多边主义、确保全球能源稳定、实现绿色转型至关重要,同时也将为全球清洁能源双边、多边合作树立典范。
必须承认,中美要在清洁能源领域加深务实合作还要突破诸多的限制。近年来,双方在科研、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严重受限,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分歧巨大,叠加传统能源行业对绿色转型的阻力,让清洁能源合作举步维艰。日前,继太阳能电池关税翻倍三个月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从2025年1月1日起,将对自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硅片和多晶硅的税率提高一倍,对部分钨产品的税率提高至25%。这与国际社会推动绿色转型、降低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关税的愿景背道而驰,给双方合作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放眼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能够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全球能源格局升级。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通过在关键产品的供应链上建立合作机制,解决不透明和政策带来的贸易限制;联合推动国际清洁能源标准的制定,提高双方的技术输出与项目工程一致性;设立联合研发基金,集中力量攻克如储能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快氢能等新兴产业的开发;通过绿色金融合作,加强双方在绿色债券和可持续投资方面的协作,为清洁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联合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气候脆弱国家推广可负担的清洁能源设备和技术,支持他们向绿色、低碳和可再生能源转变,等等……这一过程,不仅对中美两国的发展有益,更是对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助力全球绿色转型的大国责任与担当的最佳诠释。(作者是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