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打造多个“尔滨”,让“冷资源”成为“热产业”
进入冬季,哈尔滨等东北城市再度迎来大批游客。冰雪大世界开园仅6天,接待游客量就已达35万人次,冰滑梯等热门项目往往要排队数小时。这种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也浇不灭的热情,正成为我国“冰雪经济”的缩影。
近年来,随着冰雪旅游急遽升温,冰雪经济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超过3.85亿人次,预计2024年至2025年冰雪季有望突破5亿人次,带动总收入超7000亿元。如何加快将冰雪“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并推动资源与产业的均衡布局,是我国为高纬度地区和资源禀赋适宜地区增添发展新动能所必须解开的题目。
从文化经济学角度看,冰雪经济是通过对冰雪资源的梳理、开发,让冰雪旅游、冰雪赛事等活动生产化、生活化和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一方面,冰雪经济能够吸引大量游客,拉动本地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消费。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冰雪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人文功用也越来越得到关注。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力量推动下,冰雪经济正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实施,各地秉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了一批高品质冰雪旅游景区,并推动产业链不断延伸,成效显著。以黑龙江省为例,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全省共接待游客1.2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为1711.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22%和553%。
冰雪经济“热得发烫”之余,也存在一些“成长的烦恼”:一是季节性强。冰雪经济发力时间集中在冬季,一些设施在冬季外利用率较低,造成资源闲置。二是业态不够成熟。相关冰雪文旅产品与体育赛事的数量、质量、品牌等发展缓慢,尤其是相关服务业和装备消费产业链还不健全。三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地区间发展冰雪经济时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的协同,导致存在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加剧了市场无序竞争。
如何让冰雪经济的热度延续,北欧诸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以冰雪运动强国挪威为例,该国每年举办霍尔门科伦滑雪节、速度滑冰世界杯等大型活动,开设“雪屋”“冰屋”等特色酒店,还会推出乘坐狗拉雪橇看极光、住传统帐篷、与驯鹿合影等富有北欧特色的文旅项目,带来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的同时,也成功打造了北欧独特的人文品牌。
具体而言,推进我国高纬度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五个维度入手:一是完善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各地要顺应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规律,通过业态创新和供给侧改革,将传统冰雪观光、娱乐升级为冰雪休闲度假、文化旅游,推动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多元化。
二是推动各地冰雪经济协同融合发展。各地要依托各自资源禀赋,科学规划,立足于本地实际寻找差异化、个性化的冰雪经济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协同合作,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冰雪经济联盟。
三是创新冰雪文旅产品。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适时推出有新意的冰雪文化、旅游产品乃至赛事,如冰雪音乐节、创意雪雕冰雕大赛等,为游客持续带来新鲜感。
四是对冰雪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游客集中在黑龙江,既是认可,也让当地“满负荷运行”。对此,有关部门可进一步根据各地的自然、人文条件以及住宿和交通承载能力、旅游信息化水平等,因地制宜打造多个“尔滨”,让冰雪经济的红利惠及更多地区。
五是提升冰雪经济科技含量。传统旅游科技化升级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各地发展冰雪经济的同时,也可强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各种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冰雪服务、冰雪装备器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转型,加快培育冰雪新质生产力。(作者是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