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拉格纳尔·鲍德松:“石雕村现象”传递和合文化鲜明特征

尽管中国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但这一政策并未破坏中华文明的传统结构。相反,它符合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在英语中,我们可以称之为“绿色的、合作的和商业性的文化”。这些特点体现在中国的和合文化中,就是人们以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式,为共同的目标而和平相处。

说到改革开放与和合文化的关系,我立刻想起1996年圣诞节期间的一个故事。我的一个好朋友问我和我妻子能否帮她买两头中国石狮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她丈夫。我出生在北京的妻子建议可以去河北省的曲阳县,因为当地生产很多石雕艺术品。

当我们从北京开了3个小时的车到达那里时,我惊呆了。一个个村庄里,狭窄的街道两旁排列着由大理石、花岗岩和玄武岩雕刻而成的雕像,大小和图案各异。大多数刻画的是中国人物,但也有包含外国文化元素的设计,如意大利和希腊风格的等。许多家庭从事一些农活作为副业,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出售石雕。显然,这个雕像制作产业不是最近才建立起来的。有些岩石是从遥远的石矿运来的。这种服务于大区域城市社区的一条龙且专业化的制作生产,必须植根于祖辈代代相传的悠久传统。

我不能说自己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段经历的意义,但当我修正自己对中国农村的理解后,所有这些在偏远村庄等待被运往中国城市或国外的石雕的形态,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这段经历加深了我的理解,即中国社会如何通过协调和可持续的实践来体现和合文化理念。“石雕村现象”不仅仅代表了当地手工艺的繁荣,它表明村镇内部的传统以及与外部市场的合作是当地经济成功的支柱。这种植根于可持续性与协调合作的方式,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

我逐渐意识到,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地方和区域合作的古老传统。我开始注意到,类似的手工艺加工是中国许多农村产业经营的共同特征。从石料的开采、运输到雕刻及销售,整个过程各个阶段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分工,是合作精神的典型表现。

在和合文化中,第一个“和”字代表着和谐、和平、协调合作。这个“和”字是由“禾”字与“口”字结合而成。中国人民始终认为,密切、可持续的合作对实现“人人有饭吃”至关重要。

随着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遍布中国各个角落,合作的范围扩大到非农业生产。和合文化中的“合”字反映了这一发展。它将“一”字、“人”字、“口”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合作和商业活动,尽管它与粮食生产没有直接关系。

和合文化不仅体现在当地的生产方式中,也在整个国家层面延续到治理理念中。“和合”的实质是和谐共赢,通过尊重多样性、实现共同目标的协调,最终促进全面发展。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内生文化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源源不断涌入,借助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并发挥专业化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此外,中华文明传统上对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开放,为新产品创造了一个庞大且不断扩大的当地市场。

可以说,改革开放令中国过去被压抑的生产潜力得到了释放,也重振了植根于中国社会中的传统和合精神。例如,专业的工业园、开发区和供应链的建立——就像我在曲阳所看到的石雕业那样,至今在当地仍充满活力——凸显出古老的合作和分工传统,是如何与现代及全球市场相结合的。

今天,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开放。改革开放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戛然而止的政策,相反,它与中国古老的专业化生产传统和相对完善的供应链直接相关。随着中国对外合作的扩大、中国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的多样化和新产品的出现,这一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延续。这就是中国成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原因。

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多年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后,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强调并进入一个新的层面——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和合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一个可持续的文明必须植根于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植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其他文明的可持续关系。

此外,一个可持续的文明也必须基于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如果不可持续,就不能称之为“绿色”。必须“创新、协调、开放、包容”,才能实现合作和商业化。而如果一个文明不是“和平的”,那么以上这些条件均无法满足。

这种可持续发展与合作精神,当然也体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上。反过来,中国企业也在走向全球,与它们信任的外国同行合作。邀请外国企业参与国内市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体现了相互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这些努力有助于构建更绿色、更合作的全球经济。(作者是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会副理事长,冰岛前驻华公使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