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表是生计,诗歌是生活,杭州的菜场里藏着“修表诗人”,已出三本诗集
潮新闻讯 菜场与诗歌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词,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杭州九堡丽江社区的杨公村农贸市场,藏着一家有点老旧的钟表修理店,这里的修表师傅陈永安即将迎来七十大寿,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诗人。
记者 阮西内 摄
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从47岁开始认真写诗,20多年共创作800余首诗,分别在2002年、2008年和2022年发表了三本诗集。
7月24日,太阳依然火辣,杨公村农贸市场内,卖菜商贩的叫卖声,夹杂着蔬菜和水产的气息飘到市场另一边的修表店里。
陈永安正伏案维修一块机械表芯,完工后将收到客户的300元的酬劳。
记者 阮西内 摄
在他的店门口,贴着一张崭新的告示,上面写着:《诗人在民间》——他是一位民间诗人,令人刮目相看应该点赞。他的诗文如高天上的流云,流畅而优美,深刻而接地气。
落款人是周边居民,一位自称蒋老师的人。
意外重拾诗歌,“7个错别字”成创作动力
“三十多岁写了第一首诗,名字叫《我站在窗前》,当时还在诸暨地方媒体上发表了。”陈大伯告诉记者,这首诗因为没有留档,已经记不清。
中间隔了十多年没有再写诗,一直到47岁,“当年姑妈因病离世,我重拾笔墨,写了一首《呼唤》寄托哀思,感叹岁月无常,生命短暂。”陈大伯说,字数不多的一首抒情诗,居然写了7个错别字。
“深刻意识到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从那以后开始努力提升,一写就是20多年。”
记者 阮西内 摄
诗歌彻底融入了陈大伯的生活,回顾过去几十年,他还做过鞋子,修过自行车、电动车,和老伴做过辅料生意,再到如今的钟表修理。始终保持的,是对诗歌的热爱。
随着作品的积累,陈大伯结缘了恩师王金虎(诗人),对他来说,恩师的指导与鼓励,也是他持续创作的动力之一,“西是‘西施故里’(诸暨),芒是‘麦芒’,来自西施故里的麦芒,意喻收获的希望。”陈大伯表示,笔名“西芒”就是恩师所取。
修表是生计,诗歌是生活
陈大伯这间几平米的小店内,放着种类繁多的修表工具。半面墙上挂满钥匙,下方是配钥匙的机器。“因为我这家店开在菜场,基本都是周边居民过来修。现在是淡季,修表的人不多。”陈大伯表示,春秋两季不冷不热,修表生意最好。
虽是淡季,大伯仍坚持每天早上8点营业,下午6点左右打烊,“没事的时候就看看名家散文,回顾一下过去写的诗,像翻阅老照片一样,每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
说话间隙,他顺手摸向身后的架子,向记者展示了一本有点泛黄的《徐志摩文集》,“我非常喜欢徐志摩的风格,简单易懂,直抒胸臆。我也比较偏爱这种表达方式。”
陈大伯坦言,修手表是生计,诗歌才是生活,有时候灵感来了稍纵即逝,必须立马停下手上的事情,把想到的诗句写在本子上。“当然,修手表需要全神贯注,马虎不得,写诗灵感在工作时一般是没有的。”陈大伯笑着说。
二十多年出了三本作品集。记者 阮西内 摄
三本诗集,走过20年人生路
最近的一首诗《家乡的同山烧》收录于2022年发表的诗集《心船远航》中,“家乡的同山烧是生情的酒,你的气息有古朴古香的美感,而且真纯真香真情也有真劲……”这首诗饱含着陈大伯对诸暨同山老家的挚爱,再次翻看这首诗,他沉浸其中,嘴里默默念叨着。
两年过去,他没有再提笔写诗。因为身体的原因,现在大伯讲话很难一口气表达清楚,有时候不得不用写的方式与记者交流,但写字对他来说也略微有些吃力了。
首部个人作品集《西芒诗选》2002年出版,陈大伯只保留了一本。“在2007年时,浙江省内多家媒体还联合举办了《西芒诗选》的研讨会。”陈大伯很自豪,“获得大家的认可,很有成就感。”
陈永安的签名书。记者 阮西内 摄
最新的《心船远航》作品集,陈大伯已经送出了几百本,都是他亲笔签名的,目前店里的架子上,还叠放着一摞没有拆封的。“我现在只想专心过好当下的生活,女儿也住在附近,一周来家里聚一次,蛮好。”
临走前,陈大伯把《心船远航》这本诗集送给了记者,在封面郑重地写下“陈永安,2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