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蜗牛去散步!临沂市康复医院康复教师用爱照亮孩子未来的路

“今天状态不错,我们学习一下识物。”康复教师田园从旁边教具柜上拿起一摞带有图片和文字的卡片,教学生“明明”耐心地辨认卡片上的各种小动物。

田园任职的课堂上没有上、下课铃声,也没有学生们在操场上活蹦乱跳的场景。这里是临沂市唯一市级公立康复专科医院——临沂市康复医院,这里有一群特殊的教师,他们用爱心和专业为一群特殊的孩子们点亮康复明灯。

没有寒暑假的老师们

走进康复医院,你会发现这里的“教室”并不宽敞明亮,一间间几平方米的小房间整齐地分布在走廊两侧。这里的康复老师们没有固定的学期安排,他们的“课程表”是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度和身体状况灵活调整的。

田园是临沂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三科的一名个训康复老师,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当其他学校的老师都放寒暑假时,田园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单训室里,她正耐心地教着患有孤独症的明明如何正确地认识颜色。孩子小动作不停,眼神乱飘,田园需要一直纠正,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回来。

“明明,红色是哪一个?”田园指着桌子上的红绿两个玩具问明明,明明略一迟疑,便选中了红色玩具。“答对了。再来选一下哪个是绿色?”田园将手中的玩具顺序重新打乱,再次提问。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发生。“对于普通孩子,认字、说话、辨颜色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常常需要重复成百上千次他们才能记住。”田园解释,“有时候头一天记住了,只要间隔一天不练习,他们就会忘记,所以需要一直强化。所以,虽然同样是老师,但是我们没有寒暑假。儿童康复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放假2个月,之前的努力可能前功尽弃。”

在病房的角落里,堆放着各种康复器材和教具,还有厚厚的一摞笔记,它们记录着每个孩子康复的情况,也见证了田园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但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无关紧要,因为田园知道,她的使命是帮助孩子们战胜,重拾生活的希望。

“没觉得不容易,反而觉得很享受。”谈起工作,田园记得的只有甜。在她心里,每个特殊孩子都是宝贝,孩子们每一点滴的进步,都是她快乐的源泉。

一天要上十几节课的老师

与普通教师不同的是,普通学校教师一天最多三四节课,但是在康复医院,康复教师们最少一天要上11节课,而最多的时候,能达到14节课。

对此,临沂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三科康复教师王涛戏称自己为“陀螺”。

王涛是2024年年初来到康复医院,作为一名新人老师,也是目前该科室唯一一名的男性康复教师,他的耐心非常好,“我本身就比较喜欢孩子,我觉得孩子们非常童真,所以选择了学前教育,成为了一名康复教师。”

他认为,儿童康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康复,更是心灵上的抚慰和成长的引导。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带去更多希望与欢乐,帮助他们在康复道路上勇敢前行。

爱孩子是王涛走上这一职业的初衷,有爱心是能踏上这一职业的动力,具备专业的康复知识和特教知识则是坚守这一职业的底气。

康复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最了解孩子的人,王涛不仅要有耐心会“哄”孩子,还要运用各种方法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一天要上14节课的王涛,已经摸清了他所带的几个孩子的性格,并学会运用“绝招”解决孩子们的问题。“比如云云不听话的时候我会给她拿饼干吃,天天闹脾气的时候拿一个他最喜欢的玩具就能哄好,每个孩子‘对症下药’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天下来,王涛经常也会感到很累,“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帮助下一点点进步,感觉还是很自豪的。”

没有升学压力但压力满满的老师

在康复医院,康复老师们面对的不是升学的压力,而是更为紧迫的康复挑战。他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而是帮助他们学会走路、说话,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团体课上,刘梦凡正在前面教5位小朋友做着动作,小朋友们的家长在孩子们的后面辅助进行学习。“在这种团体课上,其实家长们就是‘影子教师’,他们能帮助小朋友们做好动作,也能安抚他们的情绪。”

刘梦凡是临沂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三科的一名团体科老师,她已经帮助不少孩子们实现了入学的梦想。然而,每当她面对一个新的患者时,都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她知道,康复之路漫长且不易,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开口说话、打招呼、穿衣服、系鞋带、吃饭、认字……原本对于一个正常孩子来说多么简单的事,但对于儿童康复科的“学生”来说都会是一个挑战。

“在这里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是康复的压力会一直在,其实有时候一两个月看不到孩子们进步,家长着急,自己也会有挫败感。”刘梦凡坦言,“但是看到家长们的期望的目光,就有了继续干下去的动力。”

“康复的压力也是动力。”刘梦凡一直这样告诉自己,她用专业和爱心,为患者和家庭带去温暖和希望,共同对抗病魔,迎接每一个可能的奇迹。每当看到孩子们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时,她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无法言表的喜悦和成就感。

希望孩子“泯然众人矣”的老师

或许在外人看来,桃李满天下是对一位老师最高的赞誉。但在临沂市康复医院的康复老师心中,他们有着更朴素的愿望。他们不求声名远扬,不盼学生遍布四海,只愿每一个曾经需要帮助的孩子能回归到正常生活。

言语课老师李晓阳已经在临沂市康复医院工作了10年,她见证了无数孩子们的康复过程。每当她听到一个曾经沉默不语的孩子能够清晰地发出声音时,她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无法言表的喜悦。

2023年3月份,一名5岁男孩由于不能说话来到康复医院,经过诊断,孩子确诊为构音障碍。刚来的时候,脾气很大,一句话也不会说。李晓阳从头开始教,从零开始,对孩子进行构音训练,现在孩子已经顺利发音,进入到幼儿园进行学习。

然而,当别人称赞她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师时,她却总是微笑着摇摇头。“我只希望他们能够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泯然众人矣’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生活了。”李晓阳说。

“在生命的任何时候都能对将来抱有希望,这比整个世界都更有价值。”是李晓阳最喜欢的一句话,她也一直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鼓励家长和孩子,她用专业和爱心书写着不一样的人生篇章,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了无数生命的春天。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只能挪那么一点点。”临沂市康复医院的康复教师们很多都喜欢作家张文亮的这一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散文诗。他们说,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只是走得慢一点而已,只要用心去贴近心,他们也能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也能欣赏到沿路别样的风景。

这就是医院里的“老师”,他们没有华丽的舞台和响亮的掌声,但他们用无尽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念为孩子们点亮了康复的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他们的故事或许不会被广泛传颂,但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却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康复患者的心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无论在哪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他们都愿意付出一切,只为那一份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孩子名字均为化名)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主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