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手掌宝宝”回“家”啦!
“小牛抱着实墩墩的,听说现在喝奶可快啦”“变成帅气小伙子啦,来,给护士阿姨们走个台步”……昨日是“世界早产儿日”,浙大妇院保健大楼的活动室里充满欢声笑语,由该院新生儿科党支部组织的第五届早产儿回娘家活动火热进行,23位出生时仅手掌般大小的早产宝宝回“家”,如今健康成长的他们向浙大妇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早产儿指出生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因为提早出生,早产儿在呼吸、消化、免疫等方面发育不够完善,与足月儿有较大差别。”浙大妇院新生儿科主任朱佳骏介绍,早产儿更需要得到全方位的身心呵护,以及额外的关怀和医疗帮助。
现场,小乖爸爸笑称自家的娃是当时新生儿科的“大哥大”,足足住院127天。2020年6月,小乖妈妈在6个月常规体检时发现已出现宫缩,肚子里的小乖迫不及待要出来了。“小乖出生时仅1300克,只有手掌般大小。”小乖爸爸回忆,因为出生后就住进了新生儿科病房,没有妈妈在身边,小乖缺乏安全感,睡前总是很闹腾,“我们也是事后才知道,几乎每天晚上,护士都是一边值班一边抱着小乖哄他睡觉。如今的小乖懂事好学,虽是班级中月龄最小的宝宝,但数学学得不错,逻辑能力特别强。”
活动现场,“日月星”三胞胎宝宝也来了,他们为医护人员送上了三面锦旗,“你们是最厉害的”“两个大拇指点赞”“感谢叔叔阿姨,我有一千个理由爱你们”……锦旗上的文字,逗笑了在场的医护人员;新生儿科护士长滕燕萍抱着小牛,不住感叹:“这个小朋友那时候不会吸奶,一吸就呛到,喂一顿奶可折腾了。现在,他喝奶畅快、手脚有劲,肥嘟嘟,特别招人喜爱!”
做一回打针小能手、换装成为小医生……在一项项游戏及体验中,早产宝宝们展示了超强的活动能力。朱佳骏感慨地说:“随着高龄、高危产妇增多,早产儿也趋多。医学技术的发展,给了医护人员更多治疗信心和医学支持,早产儿的存活率越来越高,在我们医院,接诊最小的早产宝宝胎龄仅23周+,如今也健康成长。对医护人员而言,每一个早产宝宝的照护治疗都是个体化的,医护人员和家长是同一战壕的战友,陪着早产宝宝一起‘打怪’升级,给他们创造健康光明的未来。”
在浙大妇院,平均每半小时就有一个宝宝出生。为了保障母婴健康,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在新生儿科,早产儿抢救成功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浙大妇院围绕优生优育全过程服务,将生育能力保护、出生缺陷防治、母婴安全守护、幸福分娩促进、优育能力提升、妇幼数智创新六大工程作为医院重点任务,助力打造“浙有善育”金名片。
文中宝宝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