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直击人工智能对话现场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 胡雨薇 冷舒眉 王勇 张翠】10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WSTDF 2024 )主会场活动在北京举行,这场荟萃全球数百名科学家、国际组织代表的盛会,是中国持续推动扩大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的生动实践。多位中外嘉宾在现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一致认为,只有坚持合作创新,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才能实现自身发展,同时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以“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海洋负排放、智能制造等六大全球性焦点议题展开了思想交锋,其看点与亮点有哪些?各国学者接下来又将如何深入交流与合作?《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进行了详细记录与采访。
全球科学家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等问题的热烈讨论,无疑是本届论坛的“重头戏”。《环球时报》记者关注到,在“人工智能治理创新为培育科技治理生态构建国际信任基础”主题会议中,多数科学家都强调,要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惠及人类福祉。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在现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人类需要自己从复杂现象背后寻找规律,如今通过训练大模型来产出源源不断的“机器智力”,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并全面惠及人类福祉。爱迪生在19世纪用电点亮了美国曼哈顿的街区,世界随之逐渐被点亮,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与治理水平不断完善,智力基础设施也将不断点亮全世界,人类社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应用,已在各行各业大放异彩。例如,农业领域的智慧种植、虫害防控;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智能控制;能源行业的预测性维护、智能巡检和运维;交通行业的自动驾驶和智能调度;金融行业的个性化资产配置和风险评估;医疗行业辅助诊疗和智能导诊,等等。
韩中科技合作中心首席代表、韩国科技部下属软件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金俊渊在演讲中提到,根据研究,人工智能并不总能提升人们的办公效率,当工作中人工智能应用的占比低于25%,那么工作表现就没有明显提升。金俊渊说,人工智能并不像传统的自动化取代人工那样,因此人们要学会提升自我能力,更好地让人工智能来辅助自己。
除了如何用好这项技术外,参会嘉宾普遍呼吁,要从技术、伦理、法律等多方面防范人工智能风险,设置“安全阀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介绍说,目前北邮实验室正在重点监测大语言模型的伦理风险以及多模态大模型的伪造内容,并且创新设计了包括合规性、公平性、符合商业道德、权益保护和可信度五个测评维度的评判方法,来应对人工智能伦理判断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动态性难题。
“科学技术本身没有善恶或好坏属性,取决于我们如何管理。滥用甚至垄断人工智能能力,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以人为本’。”黄铁军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人工智能的力量巨大,如果不能由全人类共同掌握,那么会加剧贫富差距和不平等问题;另一方面,目前来看,存在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国际社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治理方案,合作研究管控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是必行之路。
黄铁军介绍说,智源研究院是中国和国际社会开展人工智能合作的一个窗口。智源自主研发并开源的AI大模型BGE成为Hugging Face月度全球下载量最高的大模型,“我们旨在为全球发展服务,让更多开发者和企业都能使用这一工具”。
今年3月,智源研究院发起并组织了中国首个AI安全高端闭门论坛——“北京AI安全国际对话”,数十位中外专家共同拟定并签署了《北京AI安全国际共识》,提出AI风险红线及安全治理路线,同时呼吁“在人工智能安全研究与治理上的全球协同行动,是避免不受控制的前沿人工智能发展为对全人类带来生存风险的关键”。
“共识远大于分歧。”黄铁军说,我们需要携手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因为这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