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奋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
9月23日,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揭牌;
9月24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
9月25日,202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
把绿色化、低碳化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贵州不断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在美丽贵州建设中迸发出的绿色发展活力。
绿树成荫,守护1.66亿亩绿色财富
9月17日是中秋节,58岁的护林员付盛景像平日一样,一早就开始巡山。身着荧光服,手持大喇叭,奔着山上的“楠木王”而去。
“这是剑河的古树之一,树龄超2600年,被称为‘楠木王’。”站在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哨镇展旦村白岩坡的山头,付盛景深情地看着这棵参天大树。
2023年4月,付盛景被剑河县林业局聘请为专职护林员。天天在林海中穿行,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付对这片树林爱得深沉。“我不仅要当好‘楠木王’的保镖,还要看护好这里的每一棵树,像对待亲人一样呵护它们。”
贵州森林面积1.66亿亩,森林覆盖率63%,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超15亿吨,是一笔宝贵的绿色财富。
为了守护这笔宝贵的绿色财富,2020年9月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贵州成为全国第6个出台林长制意见的省份。
截至目前,贵州有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共计44064人,9个市(州)、88个县(市、区)均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各级林长积极履职尽责,用心用情守护着满目青翠的“贵州绿”。
爱绿、植绿、护绿在贵州大地蔚然成风。
每年上山植新苗。全省义务植树累计6.05亿株,人工造林累计3385万亩,石漠化治理累计145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49%上升为63%。
活水畅流,打破水资源分配壁垒
8月15日,水利部公布2023年度施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贵州省获评优秀。这是我省在该项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
近日,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桂家湖水库与安顺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签订的“水权交易”正式供水,从现在开始连续三年内,前者每年转让236万吨农灌用水给后者用作生产用水,成为目前贵州单笔“交易水量”与“跨行业用水权转让量”最大的一单水权交易。
“水权交易体系逐步完善,打破了原有水资源分配壁垒。”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处处长杨晓春表示,“大单”顺利交易的背后,是贵州深化用水权改革,全力探索以市场化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喀斯特岩溶遍布的贵州,是“人高水低”“丰水难留”的典型省份之一,如何全面贯彻“十六字”治水思路,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让水资源转化为“水资产”?贵州以用水权改革作答。
2018年12月,贵州选取息烽、关岭等8个县市开展水权试点改革,率先在西南地区探索用水权改革,拉开了贵州用水权改革的序幕。
经过5年多的探索创新,截至今年8月,全省已累计完成用水权交易54单,协议交易水量6931.37万立方米,交易金额3064.26万元。初步建立起用水权初始分配、确权、交易及监管等制度体系,实现水资源在区域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和用水户间流转,为我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注入了强劲动能。
蓝天碧水,绿色生产生活蔚然成风
生态环境部近期通报了2024年1至6月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贵阳市位列第三,与去年同期相比进步10位。在168个重点城市空气改善质量排名中,贵阳市首次位列全国第一。
良好的空气质量,源自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积极探索。
行走在贵阳经开区小孟工业园的开发大道上,行人经常会看到一台名为“走航车”的车辆在路上巡逻。这台用来监管大气环境的专车,能实时收集PM2.5等10余个大气指标数据,传输到园区新基建指挥调度平台,为园区监测空气质量提供最新准确数据。
这是贵阳经开区借助新基建提升园区生态治理水平的场景之一。目前,该园区已部署超400个采集数据的感知设备,能将大气颗粒物、扬尘、水质、固废等关键数据实时监测并上传至经开区新基建指挥调度平台的“生态环境”板块上。
“蓝天白云是园区企业绿色生产的关键信号!”
贵阳经开区园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董吉琴告诉记者,得益于转变绿色生产方式、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等举措,贵阳经开区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70%,生活资源化利用率达65%,于2023年入选工信部“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
截至目前,贵州已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28家、绿色工业园区33个。
蓝天白云下,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镇宋家坝村村民席大元家的庭院,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盛开,很是养眼。
“我种的花草长势好,这其中讲究可不少。”席大元说,将淘米水进行发酵,把鸡蛋壳捣碎,对家禽粪便进行回收制成有机肥料来种花养草。在他看来,种草养花就是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仅如此,席大元还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了多种蓄水用具,用过的玻璃瓶、油漆铁皮桶、坏旧的陶瓷缸等等都成了收集雨水的工具。2023年,“接地气”的绿色生活让席大元家获得贵州省“最美绿色生态家庭”称号。
如今,绿色低碳新风尚在贵州大地随处可见,适度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早已融入贵州人民的生活日常。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迈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美丽贵州建设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全省各地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