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楼丨工信部长、浙江省长揭牌,这个基地啥来头

最近,浙江迎来一件大事,我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数字技术领域)(下称“实践基地”)在杭州成立。

从规格看,这个实践基地地位不低。成立当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和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亲自揭牌。

潮新闻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杭州临平的实践基地,颇具年代感的火车轮对首先映入眼帘,彰显了对制造业的重视。目前,这里已经建设好了信息化课堂,以及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实践场景。

实践基地是干什么的,为何放在浙江,今后能给制造业带来什么惊喜,涌金君和大家一样,充满好奇。

实践基地是个什么基地

在认识实践基地之前,不妨先了解这样一个故事。

今年1月,一群工程师相互簇拥着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出席“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这场表彰大会上,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你或许从未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但出自他们之手的成果却是耳熟能详:

天气预报可以精确到小时、精准到街区;

低价值的“渣油”变为高价值的燃油;

“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成为高速“平原”和“桥梁博物馆”……

国家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意义不言而喻。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人才支撑。

了解了这些故事和背景,再看实践基地,就能理解其用意——造就一批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高层次卓越工程师,订单式培养“高精尖缺”工程技术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建设全球工程技术人才共享交流平台,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实践基地的信息化教室。潮新闻记者 郑亚丽 摄

什么样的人可以到实践基地参与培训?

实践基地运行初期,工信部将优先动员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逐步扩大至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重点企业,开展生源选派。浙江则将加大对“415X”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等相关工程师的培育。

实践基地强调实践。

“今后将面向产业共性需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重要技术应用,注重数实融合,紧密协同优质企业,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方式,模拟实践场景,持续提升工程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省经信厅人事处(产业人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全国首个实践基地落地浙江,是要打造一个“样板间”,今后工信部还将在其他细分领域建设实践基地,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

“国字头”背后的三重逻辑

放眼全国,各类产业培训基地不在少数,但是“国字头”的基地,不多见。当下,为何要打造“国字头”的实践基地?多方走访交流中,涌金君梳理了三点原因:

一是社会对工程师的认识不够。

工程师,字面意思,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方面,长期以来,社会对工程师认同感不强,导致很多优秀工科学生毕业后进入到金融等行业。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稳居第一,但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重却较低。

尽管早在十多年前,国内多所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参与了一项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2010年,教育部还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工程师的培养不光需要理论基础,还需要实践创新和系统集成,需要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历练成长。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们越发意识到,卓越工程师——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的重要“中间人”的重要性,他们需要被更多人知道。

二是对复合型人才的现实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从农村工业起步,从无到有、蝶变升级,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这其中,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程师们。

如果说发展早期,大家更注重对单一技术的极致追求,那么进入数字时代,随着各行业的交叉融合,跨界跨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适应这一趋势的关键。

刘国仓就深有体会。作为浙江天马轴承有限公司的技术部部长,刘国仓主要从事质量提升、效率提升等工作。他告诉涌金君,自己本身是学机械设计机器自动化的,但是遇到一些质量问题,如果只从机械方面考虑,很难找到答案,而如果从热加工等方面去找原因,问题就能很快解决。

“卓越工程师不见得各领域都精通,但知识面一定要广。”刘国仓感慨。

当今时代,卓越工程师们必须打破单一学科、单一行业的界限,不断提高认知水平,才能在越来越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实践基地的初衷之一。

三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新型工业化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这其中,最绕不过去的便是对新质生产力等内涵要义的理解,对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学习。

“实践基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新理念、新技术,第一时间传递给他们并加速应用。”省经信厅人事处(产业人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到底要怎么理解,如何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这是实践基地的使命之一。

为何落地浙江

实践基地落在浙江,一个重要原因,浙江是数字经济大省,在数字技术领域有先发优势,也有广泛的制造业应用场景。

不过,更重要的是,浙江在工程师培养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和经验。

以往,创新是企业自己的事,可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引不到、养不起、留不住高水平工程师的问题,浙江给出了解题思路:

“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共性技术平台+一批共享工程师”的创建模式,布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下称“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就可以发挥政府、企业、院校、协会、服务机构等多方力量,帮助企业多渠道增强人才供给。

这一模式,给企业“单兵作战”引才难、“核心技术”攻克难等局面,带去解题思路。

比如湖州德清努力在人才体制机制上谋求突破,专项核定60个事业编制给湖州(德清)航空航天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助力中心招引集聚工程师人才,同时通过“中心聘用、企业使用”的办法,服务企业、服务产业创新。

再如台州(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揭榜挂帅”技术攻关等方式,重点攻关电控、传感器、新型高效节能电机等温岭泵与电机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成功孵化了2个电机电控项目和1个泵用传感器项目,并顺利实现产业化,填补了本地产业链空白,实现了机电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

这些体制机制创新、灵活的运营模式、政产学研用的资源整合等经验,可以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带着问题来,带着解决方案走。”走访中,这是涌金君听到对实践基地评价的最多的一句话。

尽管建设工作刚起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实践基地要让工程师们通过课程培训和实践应用,真正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