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农商银行辛庄支行:百年小剧唱响 今朝韵味更浓
鲁网12月11日讯非遗与金融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在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有这样一个村,它让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绽放时代风采,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用高质量文化供给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用“文化之光”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走进钢城区辛庄街道下陈村,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目光所及,皆是风景。仔细聆听,宛转悠扬的蟠龙梆子随着微风来到耳旁。“蟠龙梆子在我们下陈村已经传承近300年了,普及度非常高,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下陈村党支部书记韩美自豪地说,“蟠龙梆子剧团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是教育人们孝亲尊老、廉洁公正,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这样的好品行。”
蟠龙梆子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最初是一种民间木偶戏,后衍变成乡民逃荒山东路上的乡土小戏。清中晚期,在博山落脚居住,并以“撮戏子头”演出为生的韩式族人迁至钢城区辛庄街道下陈村,因村南有蟠龙河绕村而过,“撮戏子头”改称“蟠龙梆子”。韩克作为蟠龙梆子的第七代传人,从七八岁就喜爱上了传统戏曲,十六岁就接过了剧团的重任,蟠龙梆子制作出品的电影取得国家电影局认证的“龙标”作品27部,作品选题涉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讲好中国故事展开创作,其中戏曲电影《吴来朝》在全国公映达一万两千多场,电影《崖上人》入围澳门国际电影节,创造了14年连上CCTV、26人次走上央视频道的奇迹。
蟠龙梆子和很多小众的地方戏曲一样,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日益多样化,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也曾因为观众流失、市场萎缩而陷入困境。韩克接手后大胆创新,从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将地方戏拍成影视剧,借助互联网平台“出圈”,吃上“流量”饭,但是前期的更新设备、购买拍摄器材的资金缺口巨大,毗邻蟠龙梆子剧团的莱芜农商银行辛庄支行了解到非遗的发展需求时,积极发挥金融催化剂作用,针对文化企业“轻资产、弱担保”难题,以“济担创业贷”为服务产品,采取“企业+银行+政府担保”的创新模式,第一时间上门对接为蟠龙梆子剧团提供资金支持解决燃眉之急,并且执行优惠利率政策。团长韩克说:“莱芜农商银行的支持给我们剧团创新提供了保障,在快节奏的影视领域提供了发展机遇,近期拍摄的《二妮的山村梦》在爱奇艺平台首轮播放突破4600多万次,带来30多万的经济收益。”
如今,依托这传承上百年的小剧种,村里建起了蟠龙梆子两创馆,成为广受青少年青睐的研学基地。一幅幅照片、一件件作品,展示着蟠龙梆子的发展历程和可喜成果;一面面绘满了蟠龙梆子经典剧目的文化墙,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作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主力军的莱芜农商银行,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金融担当相结合,以金融活水为乡村文化铸魂,多聚并措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添彩活力,助力推动传统戏曲守正创新,助力文化产业百花齐放,让经典“声声”不息。(通讯员 米亮)
鲁网济东新闻热线:0531-76122110
责任编辑:孟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