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环境哲学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近日,首届“世界环境哲学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生态伦理学教材编撰研讨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30余家大学及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与观念变化,涵盖了环境哲学、生态伦理、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本次研讨会是由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茶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办,由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会议旨在通过“世界环境哲学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进一步增进对当今世界环境哲学的探讨,强化不同生态文化间的生态共识,共同探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哲学伦理学的有效路径。
开幕式上,多位重量级嘉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李闽榕阐述了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他认为世界环境哲学的新面向是一条既遵循自然规律又彰显人类智慧的发展路径,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伦理学文核心理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亚东则强调,本次会议不仅是自然辩证法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更是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平台。他呼吁以环境哲学伦理学的新思想,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改萍院长指出,此次会议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世界智慧。
主旨报告环节精彩纷呈,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见解。清华大学的卢风研究员从“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角度,讲述了未来环境哲学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叶平教授回顾了近40年中国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罗宾·阿提菲尔德通过视频连线,就“全球变暖和全球合作”发表演讲,呼吁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暖等紧迫问题;广西大学杨通进教授则从制度和观念层面分析了全球气候正义的困境与出路。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凯蒂·迈凯珊教授则从人类福利、政府、文化损失等多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论中被忽视的价值,强调人类既需要面包也需要玫瑰。
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教授系统阐述了世界环境哲学的主要内容、框架视野,进一步厘清地球家园的绿色价值谱系,提倡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的新生境哲学。西北大学的谢阳举教授进一步论证了中国生态文明的一脉相承性。徐春教授阐释了生态文明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从多个方面理解现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对自然关系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阶段其本质是以生态学和生态哲学为思想的指南,既具有现代性也具有后现代性。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朱泓宇副秘书长详细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的设立情况,并展望了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前景。东南大学教授刘魁就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视域下“环境”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以此为基础,为自主创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颖视角。东南大学的陈爱华教授则围绕“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可能性”进行了主旨演讲,通过分析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思维方式这四个核心概念,探索了生态伦理作为思维模式的特性与价值。
专题报告环节同样亮点频现。四川师范大学路强研究员从“暗黑生物学”的观念出发,把自然现象细化,反思人类视角的局限性,提倡把自然价值具象化从而进一步的推进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海南医科大学的邹庆华教授分享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治理的优化路径。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冯钦忠教授强调了环境哲学教材教学的参考价值,并呼吁培养未来科学家的生态良知。兰州大学的尚占环教授和肖洒教授分别以祁连山草原生态修复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例,展示了生态伦理学的实践应用。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马成慧、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黄晓红、江南大学副教授孙越、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王继创、杭州师范大学陈杨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维海)副教授迟学芳分别从诗意栖居、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黄河治理的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与永续发展的异同、海洋生态保护恢复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讨会的青年论坛则为青年学者提供了跨界交流的平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主编朱凯主持了该环节,多位青年学者围绕环境哲学伦理学相关课题发表了见解,展现了新一代学者的活力和潜力。
本次研讨会提出了促进世界环境哲学发展与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十点倡议。会议现场学术观点纷呈、氛围热烈,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激发了生态智慧新思维,其所展现的生态伦理之理论与实践融通为世界环境哲学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塑以及扎根中国本土化理论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环境哲学有着相同的精神取向,应该在更高维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传播。与会专家共同表示要将世界环境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活动高质量地持续进行下去,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环境哲学伦理学系统地发展到更高境界。(司家乐 周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