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Talk《科学课堂》:我们可以向科学要什么答案?

一向被视为方向灯的上海,不经意透露一个信号,即专门针对科普立规。

窥视日前发布的《上海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其中以6章43条的篇幅,详细规划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上海为何要对科普工作如此兴师动众?事实上,加强科普工作,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的格局,早纳入了地方政府工作绩效,并逐渐凸显份量。

春风化雨中引导青年人立大志成大才

根据中央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国家未来五年的一个重要建设方向。

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提出,要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背后的逻辑,事实上是国家对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的殷殷期盼。“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在春风化雨中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改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少年强则国强。

从国家战略意义来看,只有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他们更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聚焦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在攻克科研难题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形成国家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

不难发现,历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例如,为加快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科技部、中国科协建立起工作会商机制,协同推进包括科普在内的工作落实和事业发展。

根据官方公布的最近一组数据: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05年的1.6%提升了6.6倍。从财政投入来看,仅2020年,各级政府部门拨款科普经费达138.39亿元。

“线上科普热潮”席卷而来

与此同时,科普方式正变得更加鲜活,线下与线上科普活动紧密结合,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2020年全国线下与线上各类科普活动共计27.36亿人次参与。传统媒体渠道与新媒体平台联动,形成立体化科普传媒矩阵。仅2020年,全国电视台播出科普节目就达16.46万小时,共建设有科普网站2732个、科普类微博3282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632个。

线上科普是不可或缺的主流形式。

上海的科普条例就明确,综合性互联网平台应当开设科普专区,并鼓励建立专业性科普网络平台,鼓励科普内容创作主体通过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近年来,不少互联网平台也纷纷发挥平台价值,投身科普工作,助力提高社会科学素养。由于形式新颖,内容新奇,往往容易被青少年“买账”。

日前的大热的《天宫课堂》、X-Talk《科学家课堂》就引发了不少讨论。《天宫课堂》成为了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而X-Talk《科学家课堂》自播出以来其中科学话题在全网多个平台引发阅读及互动近4亿次。其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发问,探索用更生动的形式、更有趣的话题、更丰富的内容,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普应当在服务“国之大者”中有新作为

大众而言,提高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必修课,但对科学的发问,则来自我们的本能。

PM2.5是如何危害我们身体健康的?AI能包治百病吗?人工智能未来会取代医生吗?45亿年前的夜空长什么样?原来,少吃可以防衰老;半度电能量就可以造一个微小太阳.....

当年轻的科学家们走出实验室,登上科普讲台,我们在对科学的管中窥豹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感。

从功能来看,科普不仅要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在奋进新征程中,科普更应当在服务“国之大者”中有新作为。

在全社会的科普氛围中,搞科研不再是冷板凳,衡量社会价值的标尺不再聚焦在金钱与名利,让更多的人从少年时期就在心里被点亮求知的火种,走上科研的征程,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接班人,探索人类的未知。

因此,不仅要推动新时代科普工作走进校园,走进全社会,科普工作更要有效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贡献力量,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