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方:从长历史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阐述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民族复兴最为重要的战略支撑,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具体可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从大历史视角来看,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

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命题,其后至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进行了为期20余年的工业化建设。

其基本特征是紧紧围绕实现工业化目标部署国民经济,以农补工,在农村建立起人民公社体制以有效地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这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依靠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制度——高度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的。通过“三大改造”,化私为公、聚零为整,建立起高度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之后再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汲取和整合全社会资源,在“一穷二白”的中国迅速搭建起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

这一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勒紧裤腰带建设社会主义”,艰苦创业,积累多、消费少,国家把资源都用在了工业建设上,民生改善比较有限。一般认为,这种高度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弊大于利。但另一方面,对于加速实现工业化而言,高度公有制的确有利于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不够富足的社会资源,对当时中国 “一穷二白”的情况来说,可能是最为有利的选择。这也是中国当时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工业化的原因所在。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第二阶段,主要依赖于改革开放政策。如果说前30年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搭建起中国工业体系的“骨架”,那么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即开始构筑中国现代化的“血肉”。中国人民开始由“站起来”向“富起来”转变。这一时期,在基本经济手段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姓社姓资”思想的束缚;在基本经济制度上,中国逐步探索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如果从体制机制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最根本的制度原因。市场经济使中国能够融入到世界经济甚至政治体系之中。大力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前30年充分利用了单一所有制经济对于工业化的“红利”之后,又将市场经济等所谓“资本主义因素”引入到中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行发展,并行不悖,平等竞争,激发出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开启了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最后,“新时代”中国现代化主要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守正、创新、回归。这一阶段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方针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九大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彰显现代化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进行了着重强调。进入新时代,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强调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共同富裕”目标,是高瞻远瞩的战略选择。“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是长期目标,而非一蹴而就;它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制度优势的彰显,有着深厚的考量,而非权宜之计。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从长历史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能把握住历史和时代脉搏,总能做出符合历史规律的最佳选择,它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每一个时代,中国都能抓住自身现代化道路的优势,化消极为积极,在长历史阶段恰如其“时”、恰如其“势”。从这点来说,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战略支撑的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阻挡的。(作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热门相关:恶明   惹火甜妻:老公大人,宠上瘾!   朔明   女人的战争之女人的理由   Y荡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