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曙申:美国别迷信在台海“增强威慑”
美国总统拜登近日签署“美台21世纪贸易倡议首批协议实施法案”。这是拜登政府一连串强化台海政策布局与策略运用的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近些年美国的台海政策越来越走向泛安全化,美国一些战略界和政策界人士将台湾问题逐渐简单化为军事竞争与应对问题。
出现这种现象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的战略焦虑感上升。华盛顿认为台湾地区处于中美在西太平洋战略竞争的第一线,中国大陆整体实力越来越强,美国愈加担心中国推进国家统一进程将冲击美国的亚太战略利益,遂加大对台湾当局的军事支持力度,维系对美国有利的“不统、不独、不武”状态。二是美国“以台制华”的战略需要。在美国“全领域”对华遏制的布局当中,由于两岸特殊的历史经历和现实状态,台湾成为美国对华牵制、消耗和遏制最具诱惑的一张牌。而美国打“台湾牌”有诸多手腕,比如“高访”“虚化一中”“国际空间”“军售”“立法”等,其中军事挺台方面的推进幅度越来越大,具有配合美国岛链“锁华”“困华”的特点。三是民进党当局的全面配合。中美战略博弈当中的台湾因素,因为民进党执政和采取“倚美抗中”政策变得更为复杂。民进党当局没有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减压阀,反而成为助推者,让台湾不再是缓冲区,而变成了风险区。
观察美国对台政策的趋势,其国内讨论最为广泛的是对中国大陆“增强威慑”的方向与措施。美国在冷战时期关于威慑战略的理论研究大致有两种观点,即“拒止性威慑”和“惩罚性威慑”。前者认为,如果理性的国家行为体预期其行动会一无所获,那么将不会采取行动。后者认为,通过威胁敌对方、如果其采取攻击行为将导致严重的惩罚性后果,使敌方认识到实现目标的成本将大于收益,就可以产生威慑作用。在台海安全上,拜登政府“拒止”与“惩罚”两手并用,试图最大化增强其对华威慑的效力。
当前,对华“增强威慑”在美国政界颇受追捧,甚至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话语。今年,共和党籍参议员卢比奥、民主党籍众议员巴帕斯、共和党籍众议员班克斯炮制出“通过实力促进台湾和平法草案”,要求修改“与台湾关系法”,去除售台武器须为防御性质等内容。该法案尚未通过,但反映出美国对华鹰派进一步挑衅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妄想。其他进入美国决策考虑的“增强威慑”选项包括:以“外国军事融资”的方式更快、更多对台转移武器,运用“总统拨款权”直接援助台湾军事装备,全面培训和训练台湾军队,深化美台军事安全政策协调等。
关于对华“增强威慑”,美国形成一定的跨党派共识,其中共和党的立场更为激进。近期,争取代表共和党参加2024年总统选举的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称,若当选将吓阻中国大陆夺取台湾,包括运用美国的硬实力和经济手段。前国防部长埃斯珀声称,美国应检讨一个中国政策、减少“战略模糊”,以向中国大陆传达更加明确的吓阻信号。美国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抛出涉台防卫的“十点建议”,企图构建具有同盟特征的美台关系。
实际上,美国对华“增强威慑”难以奏效。首先,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与决心不会因为美国的威慑强弱而有丝毫改变,将针对美国介入而采取有力的反干涉政策。其次,美国重建威慑有难度。中美实力差距继续拉近,美国“增强威慑”所需要的战略与资源成本将会越来越大,效果反而将越来越有限。
当前,拜登政府声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行动上却虚化与掏空一中政策的基础,二者构成一目了然的矛盾,造成美国在“负责任管控与中国的竞争”上说一套做一套。美国强调“增强威慑”,单方面改变政策和现状,将会在台湾问题上制造更多的中美矛盾、对立乃至可能的危机。对此,台湾社会已对美国台海政策的后果产生警惕。(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