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英:为何印度留不住本国精英
根据美国移民局的统计,2022年美国政府共批准了大约44万份专门发放给国外专业技术人员的H-1B签证,其中32万份(72.6%)给了印度人。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刚刚在国内完成高等教育,转身就马不停蹄地申请H-1B签证移民美国。在世界惊叹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等印度顶级大学培养了大量世界一流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注意到,这个国家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盲群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印度仍有超过20%(2.87亿)的人口没有受过教育,约占全球总数的37%。
上述现象正是当下印度发展中的一体两面在人力资源领域的表现。事实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们都能看到“两个印度”的存在。
在工业领域,一方面,印度是全世界少数几个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能够自行研制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的国家;另一方面,印度市场上几乎没有本土的手机品牌,家电行业的高端市场上充斥着三星、LG、松下、日立等国际品牌。自2014年总理莫迪提出“印度制造”到2021年的8年间,除了2015年外,印度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不足10%,制造业在工业的占比已降至14%。
在财富的拥有方面,印度贡献了全球排名第三的亿万富豪人数,同时也有着全球最多的贫困人口,超过2亿的印度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曾经的印度首富、信实工业集团的穆克什·安巴尼的豪宅和亚洲最大的贫民窟——达拉维同在孟买市中心。
在社会发展领域,一方面,印度以其宗教、种族、语言等多样性而具有多元、包容等特征,现代化和城市化也带来社会的快速流动,传统的社群身份不再是印度人最重要的身份属性;另一方面,印度人跨宗教、种姓婚姻的比例非常低。在印度,只有5.8%的婚姻是跨种姓的,2%是跨宗教的,这些比例在过去40多年里几乎一直保持不变。媒体上仍然充斥着大量跨宗教、跨种姓婚姻中的男女双方受到家族内部暴力惩罚的报道。就在莫迪及其政府高级官员在不同场合强调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尊重、印度要成为全球南方国家领袖的同时,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邦爆发的骚乱已有两个月,有几十人在暴力事件中丧生,6万名当地居民流离失所。印度政府封锁了曼尼普尔邦的互联网服务,限制人员流动,这意味该邦300万人口陷入与印度其他地区隔绝的状态。大国光环下的印度,难掩其长期面临国内族群冲突的困窘。
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印度是拖着传统社会的身躯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它没有经历过激烈的社会革命,这决定了传统和现代的双重属性几乎从一开始就同时存在于“一个印度”。作为统一的国家,印度已经独立了70多年,但其内部仍然存在宗教、族群的剧烈冲突所导致的国家认同和国家整合的挑战。种姓结构、性别观念、土地制度等传统因素至今仍然制约印度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改革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此形成的路径依赖也进一步降低了政府改革土地和劳动力市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制造业的动力。近年来,印度教民族主义迅速扩展,这刺激了其国内不同宗教团体之间的猜忌、不信任和分裂。
在后疫情时代,印度是地缘政治的一大受益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竞相拉拢印度,在经济、国防、安全等领域与印度开展全方位合作,并通过在关键技术、产业链、投资、市场准入向印度提供便利,希望将印度打造成具有抗衡中国实力的大国。印度成为世界大国当然自身有很大潜力,然而如果它不能解决自身面临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社会分裂等问题,它将长期处于存在“两个印度”的矛盾状态。在这种“两个印度”的矛盾状态下,我们还将看到在印度大国崛起的光鲜话语和形象背后,是印度的精英阶层前赴后继、奔赴大洋彼岸,实现他们的“美国梦”。(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印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