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喆:如何看待“存款特种兵”的经济逻辑
近来有些人关注到“存款特种兵”的现象,就是年轻人不惜大老远跨省/市存钱,只因不同城市存款利率不同,有高有低。很多人觉得这个现象本身还挺有意思的,但是也有人觉得唏嘘,年轻人本应该是敢于面对风险,而不是过分求保险的。现在年轻人为了利率差不惜如此奔波,是否有理由担心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萎缩呢?其实,这背后是个有趣的宏观经济问题。
近年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时间较长,全球经济受到较大影响。中国经济虽然保持了三年正增长的亮眼成绩,但对于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其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重要的目标和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贷款利率多次下调。
2021年四季度以来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利率不断走低,至2022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压缩至1.91%的历史最低位置。调降贷款利率是为了让银行等金融机构让利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过,存款利率几乎一直“按兵不动”,这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开头提到的 “存钱特种兵”现象、因为整体息差收窄而造成的“息差套利”现象。利率市场化机制下,不同银行间的利率不完全相同。一般较小的银行为弥补自身市场吸引力的相对不足,揽储利息率会高一些,这就促成了跨地区追寻“高息”存钱的现象。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倒挂”现象,即“低息贷款高息存款”。
市场无形的手自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息差不断收窄,已经给银行带来了实际压力。对于银行而言,面对资产负债表,经营时需要平衡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而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不断调降,央行通过引导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行为的方式,推动实体经济和企业融资成本下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较2019年一季度下降135个基点,新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历史极低水平。但在实体部门融资便利性抬升的同时,银行负债成本保持相对刚性,银行经营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此外,今年由于各种原因,居民存款数量处于增长状态,加上去年底的大量理财赎回,银行揽储压力相对降低。因此,引导存款利率下降又成为了近期的“热词”。
存款利率市场化几乎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项目之一。这一谨慎态度,正体现了利率市场化需蹄疾还需步稳的宗旨。近年来,政策部门一直把规范存款定价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规范存款市场行为。2020年3月央行发布了《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明确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同时将银行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纳入MPA。经过两年多的LPR新报价机制实践以及存款端一系列整顿(如智能存款、异地存款、结构性存款与协议存款等)后,存款利率也自2021年6月21日起由存款基准利率调整为加减点的形式。2022年4月,一些小银行进行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9月,国有大行及股份行存款利率相应下调。序幕拉开,存款利率市场化就进一步推进了。今年5月,多家银行宣布下调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的利率,并暂停销售“智能通知存款”,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存量自然到期后便停止业务。6月,存款利率调降从五大行到股份制银行有条不紊。
对于银行而言,这些举措自是有其市场逻辑;而对宏观政策而言,也是在进一步打开降低贷款利率空间的同时,纠正套利的可能,并促使部分“超额储蓄”更多地投入投资和消费。
当然,从整体利率调降的脉络看,所谓规范市场行为,其关键不是道德谴责,而是优化市场规则。当市场扭曲,则行为也难免呈现出扭曲的姿态。在当前亟需提振市场信心、强调创新动力的大背景下,对“不思进取只想收利息”的做法,与当前银行存款增加,而社会融资新增还在恢复过程中,也属于有一致性逻辑的经济现象。因而,货币政策所做出的一系列调整,是在相机选择中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保驾护航”作用只是一方面,就如同货币政策或舆论指导对人们究竟应该把钱放在何处,要不要“为几分利折腰”的影响一样。想要更多激发大众的投资意愿、创业动力、消费能力,还需要各地有更多的营商环境优化、支持开放包容,让青年们或所有人,能够有能力控制风险,并帮助他们尽可能消除和抵抗风险,才能让社会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盛开。(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