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震:对外传播更接地气的四个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前举行的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开幕式上,“韶之韵”民乐团演奏了《茉莉花》等中国传统民乐曲目,现场掌声不断。阿尔及利亚常驻维也纳代表团外交官提到:“中国文化所展现的和合之美让人感动。”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可以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促使世界文明更好地交流互鉴。

中外地方政府或民间组织共同举办文化合作交流项目。比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美国史密森尼学会联合实施“秦兵马俑数字教育”线上教育项目,针对美国中小学多个学科标准进行精心设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地走进美国中小学课堂,提高美国青少年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重庆市联合亚欧地区相关机构举办“亚欧青少年自然探索大赛”,引导中外Z世代营造情感共通性与身份共在性,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通过个人形象展示国家形象。社交媒体、自媒体网络视听平台传播速度快捷、传播范围广泛,传播视角平民化,制作门槛低,以及具备能够及时交流、分享、互动等功能,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平民视角,使之更能打动人、感染人。63岁的“阿木爷爷”被海外网友誉为“当代鲁班”,圈了无数海外粉丝。他通过锯、刨、凿、磨等传统木工手艺,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制作出各种精致木器,用个人的独特技能和“神秘的中国技术”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文化之美。

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在对外传播中,选取中华传统民族节日、服饰、美食、体育竞技、传统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彰显中华传统文化意蕴和感召力、吸引力,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同时,在对外传播中融入现代性元素,使海外民众认识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也感知真实、全面、立体的现代中国。成都传媒集团打造“民乐也疯狂”短视频IP,就是以“传统文化+新技术”“民族特色+城市风貌”“民乐艺术+城市文化”“传统乐器+流行音乐”等多元形式,打造对外传播新IP。

尝试促使传播客体向传播主体的转换。吸纳外国知名人士或生活、工作在中国的“洋网红”,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助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洋网红”的跨文化共享叙事更加贴近其所属文化圈受众的文化传统、思维习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接受与认同。北京冬奥组委会主办的“大V冬奥行”活动,邀请11位“洋网红”以共享者的身份参观冬奥赛区,通过Vlog的形式讲述中国的饮食文化、神话传说、民族服装等。他们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和视角来解读中华文化,降低了文化隔阂产生的“共情偏差”,从而有助于减少“文化折扣”。

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移动互联及新媒体技术,挖掘社交媒体和网络视听平台传播潜力,寻求境外机构和“洋网红”的协力助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精准性、有效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世界文明充分交流、互学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热门相关:神秘老公,晚上见!   万古第一帝   三国之袁氏枭雄   惊艳人生   混在三国当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