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保护历史典籍版本迫在眉睫
历史典籍版本是指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即“同书异本”。收集、保存和研究典籍版本对于发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功效和人文意义。正如清末民初政治家张之洞所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中国古代典籍版本的种类与范围,并不局限于雕版印刷之书,而是包括各种制作方法所形成的图书。从简帛书写到纸书写,从摹拓到雕版、活字排版、近代铅字印刷等产生的每种图书的不同本子,都属于中国古代典籍版本学的研究范畴。文化发生学原理表明,古代典籍版本的题旨内蕴尽管体现为非物质性、非形态化,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润物无声的功能,是当代著述难以取代的。特别是在“快餐文化”盛行和“屏阅读”风靡的当下,保护和传承古代典籍版本已是势之所趋和当务之急。
典籍版本是民族前行的情感记录,是历史演绎的文化坐标,是社会发展的智能刻度。典籍版本是人文素养的酵母和温床,阅读典籍版本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的不二选择。社会成员只有珍视、研习和探究文化经典,系统掌握和准确把握典籍版本的思想主旨、基本要义、文本风格、作者经历、成书背景和表达方式,做到执本而不走形、释义而不逾距、趋势而不媚俗,最大限度地从典籍版本中摄取精神养分和吸收美学能量,才能以文化经典滋养社会主体,以文化经典推动国民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没有典籍版本的民族是虚空的,遗忘典籍版本的国度是荒芜的。作为文化之母和文明之基的典籍版本,大都是集中反映某一时代或某一时段历史人文风貌和审美气象的优秀典籍,大抵都是阐释历史法则、涵寓生活本质、描摹时代风貌、表现人情事理的经世之作。阅读典籍版本,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筋络的疏通和对一个民族文化血脉的接续,就是对人类社会文明香火的传递和撒播。
换言之,如果无人阅读典籍版本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散,如果无人诵读典籍版本就表明文化的根基在松动。社会成员只有秉持一种崇尚文化、敬畏文明的心理,将对典籍版本的理解和对文化使命的践行有机融汇,深稽博考、洞幽烛微、求是致用,力求从典籍版本中提炼出现代人文精神,才能形成具有洞察力和穿透力、引导性和启示性的原创性成果,不断为扬厉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土壤,逐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根基。(作者是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