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华盛顿可能是“反思”了,但浮于表面

最近几个月,中美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虽然脉络错综复杂,但细细梳理,也有迹可循。将若干或明或暗的趋势和关键的细节联系在一起,或可推断下一阶段中美博弈的新内涵与新态势。

第一,在安全领域,美国一面继续步步紧逼,收紧“印太”之网,一面又似乎频频伸出“橄榄枝”,要和中方开展高层级对话,以避免双边关系失控。这一矛盾耐人寻味,需审慎研判。

首先,从实际外交政策和安全-军事部署来看,着实看不出美方有对华缓和的真实意图。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美国全然不顾国际公法、惯例和大国间相互交往的基本礼节,拒不取消对我防长的非法制裁。而在香格里拉会议举办前夕,美国又谋求安排两国防长会晤,这样毫无诚意的“会晤”,中方当然无法接受。

就在中美两国军人在香会上唇枪舌剑博弈时,台海亦颇不宁静。美国和加拿大军舰于6月3日悍然穿越台湾海峡。对此,中国军方严正指出这是“有意制造事端,蓄意挑起风险,恶意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而美国则倒打一耙,反指中国军舰在美军舰附近进行“不安全”操作。

以台海为中心,美分别在其北线和南线构建或强化同盟体系,大有南北对进、遥相呼应之势。在北线,美国借日韩接近之东风,力推美日、美韩两组辐辏式双边同盟朝着美日韩三角同盟演进,在半岛、东海(钓鱼岛)、琉球问题上向中、朝等国发难。在南线,美则拉拢菲律宾小马科斯政府,一连拿下菲九处军事基地,其中不乏直面台海和南海的基地,美菲战略意图不言自明。

种种迹象已经表明,拜登政府尽管口头反复强调要 “加装护栏”以“管控中美矛盾”“确保这类竞争不会滑向冲突或对抗”。但这不过是一套话语策略,实质是想束缚中方反制的手脚,使美方得以从容部署。对此,中方早已心知肚明。

第二,在经济领域和国际经贸政策层面,美国似有“反思”,实则越走越远,越错越远。

首先人们注意到的是4月末,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的重磅演讲。他以“重振美国经济领导地位”为题,认为美国在二战后领导了支离破碎的世界,建立了国际经济秩序,帮助世界多国实现繁荣。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一旧秩序产生了众多裂痕。因此,美国应该达成“新华盛顿共识”,将国内经济政策与其全球安全议程相结合。

不少国际分析者认定此次演讲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对美国过去四十多年来一直推崇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甚至否定,而且还在这个基础上抛出了一些过去“政治不正确”的概念,如“产业政策”等。过去的“政治不正确”,现在却被拜登政府包装为新的理念,为其政策背书,实在令人唏嘘。

然而,华盛顿对美国经济模式的反思是浮于表象的。他们完全忽略了导致美国从“鼎盛”逐步滑向衰败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至少不全是“新自由主义”或“老华盛顿共识”,而是有美国特色的国内社会衰退、治理失灵,以及国际层面的滥用霸权与过度扩张。

在经济领域,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表述是美国公开声称,不再谋求对华“脱钩”,而是要“去风险”。这句话如何理解?简单来讲,就是部分美国人过去把中国视为“寄生虫”“绦虫”“钩虫”。他们认为“自己重建了中国”,而中国“忘恩负义”吸食、剥削、剽窃美国,使美国人失去工作,所以美国要对华“脱钩”。

现在,美方看到了中方的实力和两国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捆绑,因而认识到贸然脱钩是弊大于利的。但美国不会反思自身,而是转而将中国视作“河豚”。河豚肉质鲜美,可以食用,但体内有毒腺,故必须让有经验的厨师用小刀剖开、剔除,这就叫“去风险”。

然而美国千算万算,就是没有反思自身。其实,它一开始的认知前提就错了——中国既不是寄生虫、钩虫,也不是河豚,而是苏醒的睡狮、腾飞的巨龙。因此,所谓美国对华“去风险”,从道义上讲已经完败,是典型的“自己生病却逼着别人吃药”;从策略上讲是对当前欧盟对华“去风险”说法的附和与妥协。

综上可见,无论是在战略-安全层面,还是在技术-经济层面,美国对中国、中美关系的“反思”是肤浅的、碎片化的,甚至可以说是罔顾客观事实,与国际社会反对阵营对抗、呼吁团结协作的呼声更是南辕北辙的。顺着这一脉络,可以推想未来的中美关系,依旧不容乐观。热爱和平、专心发展的中国人需要未雨绸缪,具备必要的底线意识和极限意识,为“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可能到来提前做好准备。(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热门相关:混在三国当军阀   唐朝小官人   总裁大人,又又又吻我了   榴绽朱门   玉堂金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