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三人谈:淄博“长者食堂”经验,如何复制推广
编者的话:因烧烤火“出圈”的山东淄博,近日又因其“长者食堂”获得关注,被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也引来本地人纷纷留言,“早就有啦”。目前,淄博市建成长者食堂1000多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长者食堂”的运营模式是什么,如何确保运营的可持续性?
找到农村养老服务的撬动点
孙鹃娟
淄博“长者食堂”的运营模式,基本可以理解为“农村居家养老”+“互助养老”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由政府、村委会等机构牵头,为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空巢的老人提供餐食服务;另一方面,借助农村“熟人社会”的特有优势,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来帮助食堂运营。
这种创新式养老服务,有效整合了农村既有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控制了财政投入的规模。对于参与其中的老人而言,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提供了一个老年群体交流互动的平台,对推动社会养老服务起到了积极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具备一定老年人口规模且居住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淄博的“长者食堂”存在推广价值。从持续运营角度长远来看,仍有三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首先,在收费模式上,“长者食堂”60岁至69岁老人每餐需支付两元钱,70岁至79岁老人一元钱,80岁以上免费。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的趋势发展,远期成本或将不断提升。其次,农村地区建立“长者食堂”,尽管在场地、人员服务等成本角度占有优势,但长期来看,可支持食堂开展标准化服务的经验及运营管理人才目前仍较为稀缺,需加大相关人才培养。第三,因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长者食堂”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在养老服务理念上不断与时俱进。如:进一步关注老人就餐的健康与安全,并针对老人可能遇到的医疗及突发事件制定相关应急机制等。
社会养老,尤其是农村的养老服务工作复杂性高、痛点多,所需服务和解决方案从来都不是“一次到位”的工程。在笔者看来,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力关注,找好切入点,在开展运营的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
就上述而言,淄博由政府补贴,村集体、老人家庭共同参与开办的“长者食堂”,关注到农村独居老人需求,同时启动成本低,灵活性强,从供需两方都具备可行性,恰是找到了提供养老服务有价值的撬动点。后续,可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服务形式,从食堂的餐桌上,延伸至老人的家里,通过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心理服务、情感服务等多方位的需求角度,不断培育和完善养老服务理念,进一步丰富农村养老的服务形式。(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老年学研究所教授)
以“吃”带动老人融入社会
伍小兰
通常而言,搞得好、人气高的老年食堂,普遍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以“吃”为纽带,与此同时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社会交往需求。老年人通过走进社区食堂,摆脱了“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生活状况,在这里融入了社会公共生活,也打发了闲暇时间。生活的本质是连结性的,谁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沟通,离不开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尤其是老年人。
淄博“长者食堂”的亮点也正在于此,老人们常常早早地就聚集在食堂,一起娱乐、拉家常,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问题,还照顾到了他们独自居住的精神需求。老年食堂就像一个社区的关怀据点,在这里大家形成了一个朋友相亲、邻里互助的社区生活共同体,而不是各过各的日子,各管各的事。
中国这么大,不同地方情况不一样,老年食堂办不办、如何办,都需要因地制宜,很难有统一的模式和路径。但有一点是具有共性的,就是面对社会发展和家庭居住结构的变迁,我们需要加大社会支持,更好地安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这就要求各地重视老年群众组织工作,激活社会本身蕴含着的创造性和活力,支持发动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举例来说,成都“低龄”帮“高龄”的“奶奶厨房”,既是老年人的食堂,更是老年人的俱乐部,并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不断发展。没有组织,就没法组织,还有一些农村地区,通过老年人协会,常态化地组织开展为老服务和活动,每年定期或者在重大节日组织老年聚餐活动,既丰富了生活,也凝聚了人心。这些都是将养老服务、助餐活动与社区自治、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生动案例。政府、社会给予一定的资源投入和支持,充分调动发挥老年人自助互助共助的精神,这样能更及时发现和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难题,也能更好地保障养老助餐等活动的可持续性。(作者是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鼓励社会力量更多参与
李长安
“长者食堂”的兴起,与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有直接关系。“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步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而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不仅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社会养老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对老年人来说,如何更好地保障他们基本的衣、食、住、行,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民以食为天”,就以老年人的饮食为例,许多老年人的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年人的一日三餐。而老年人自己动手的话也有不少困难。特别是对那些高龄失能的老人而言,本身已经不具备做饭能力。因此,建设公益性“长者食堂”,就成为解决老人吃饭的“好帮手”。
但是,要办好“长者食堂”,既需要财力,也需要物力人力。如果只靠政府或者村集体组织的话,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促进社会力量加入到开办和运营“长者食堂”当中来,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
从目前各地的实际经验来看,社会力量加入“长者食堂”的项目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全程管理模式,即由公益组织从“长者食堂”的创办到运营全程参与;二是部分参与模式,这种模式的类型比较多。比如有的公益组织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为“长者食堂”提供必须的食材、餐具等,有的公益组织通过提供厨师、服务人员等为“长者食堂”开展慈善活动。事实上,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能够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还有助于有效降低“长者食堂”的运营成本。
目前,应进一步优化“长者食堂”的成本负担机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为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创造更好环境。与此同时,也需要对“长者食堂”的规范化发展加强监管,特别是在食品安全、公益价格等方面,必须坚持从严、非盈利的基本原则。一方面确保“长者食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防止“长者食堂”演变成纯商业项目。对于参与“长者食堂”项目的社会力量,可以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此外,也可以考虑将“长者食堂”与康养相结合,为老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是解决更多老人基本饮食问题、为老龄社会探索更好养老基本服务的必要之举。(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