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宾:脱口秀表演应找到本土化发展路径

近日,某公司旗下的一名脱口秀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作出错误表达的新闻登上热搜。近年来,脱口秀表演出现不当言论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似乎不需费力从旧新闻里“挖呀挖”,熟悉脱口秀的网友就能轻易列举出几个人们熟知的案例。我国脱口秀市场广阔、受众体量大、发展前景优渥,走出这次事件本身,如何让中国本土的脱口秀表演保持高质量的“好笑”,而不是走向闻者皱眉的“可笑”,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脱口秀表演为观众带来了欢乐与轻松,正在成为深受青年观众喜爱的幽默表演形式。有关脱口秀的新闻频繁出现,正是因为它足够受欢迎。据《2022年中国脱口秀市场分析报告》,2021年脱口秀节目市场规模约为3.91亿元,其中18—23岁观众是消费主力,占比41.04%。脱口秀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文艺的发展,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Z世代”青年观众的主动选择。

轻松简单的表演方式、贴近生活的人物语言、联系时事的幽默段子、即时反馈的现场互动……脱口秀用这些独一无二的表演元素和交互形式,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娱乐体验。好的脱口秀能够唤起观众对生活的感知,如选择困难症、婚恋压力、职场现实等,现代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每个人生活面临的不同情况,都能在脱口秀中找到“出口”。从某种意义上说,脱口秀是一种挑战“习以为常”的艺术,它通过反讽和幽默,解构生活中的压力,从而获得一种释放感与认同感,这正是脱口秀“好笑”的关键。

笔者注意到,在对有关不妥言论表达不满之外,有个别声音认为脱口秀作为一种表演方式本身就存在问题,甚至“一棍子打死”都不为过。但笔者认为,让个别演员的脱口秀表演变味、让人感到不适甚至触犯法律的,不是脱口秀本身,而是那些对脱口秀为何幽默的误解与曲解。

第一,基于对生活经历的尊重和理解,才是脱口秀变得可爱的底层逻辑。有人将脱口秀称为“冒犯”的艺术。诚然,在脱口秀表演中不乏张弛有度的“冒犯性”言辞,比如直截了当点明人们不愿公开表达的“人情世故”,这是脱口秀制造有别于其他表演形式“笑点”的方法之一。但是这并非脱口秀幽默的根本来源。青年观众喜爱这种表演形式,并非为了“自虐”,而是通过打破日常认知的“冒犯”,获得对自身生活的理解和抚慰。其前提是对每一个人、每一种文化的尊重和认同,这需要表演者深耕生活、深入观察、深度思考。

第二,当把无底线的冒犯当成幽默,把对共同价值的挑战当成创意时,这种“可笑”的认知不仅会带来观众的反感与不适,更会伤害到脱口秀这一在我国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本身。此次“翻车”事件就是一次沉痛的警示。尊重社会基本价值,遵守文化的基本认同,这是每一种艺术发展都要恪守的发展逻辑。与其将其理解为某种“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要求,不如说这是艺术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无论是西方的脱口秀演出,还是与之相似的相声表演,尊重观众和文化都是基本功。如果表演者无视文化背景的区别,照搬美欧地区脱口秀表演的规制和底线,为不合理的行为寻找合理性,甚至将脱口秀当作发泄个人情绪乃至夹带“私货”的工具,就大错特错了。“未曾学艺先学礼”,这句传承百年的教诲对于新兴的脱口秀表演者来说更应当牢记。

脱口秀获得大众认可,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调味剂,在其可爱笑声背后的是表演内核中对芸芸众生的关怀、对平凡生活的温情。对于这样一种尚处在萌芽中的艺术形式,管理和规范恰恰是为了去芜存菁,使其具有良性、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找到属于本土的中国式发展路径,使更多的脱口秀表演成为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甚至是文化精品。让可爱的脱口秀继续可爱下去,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热门相关:龙组使命   懒散初唐   影帝偏要住我家   花开春暖   北宋闲王